骂得洋人心服口服的国学骑士
(2010-07-29 09:26:15)
标签:
西方人英国人国学洋人辜鸿铭中国杂谈 |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的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父亲当时是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到了伦敦,辜鸿铭按照父亲的交代,始终穿着长衫马褂,留着长长的辫子(当时是清末)。一天,他坐在电车上看伦敦泰晤时报,几个英国人觉得好玩,侮辱他。起初辜鸿铭不理他们,干脆把报纸调头来看。那几个英国人更来劲,说:“那个中国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这下把辜鸿铭给惹火啦,他用纯正娴熟的英语把整段文章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那帮英国孙子一听都傻啦,赶紧灰溜溜地跑掉.
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14年的留学生活使得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也就是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 辜鸿铭以狂放的姿态,甚至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
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学生一片静默。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得到重视,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打破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
辜鸿铭,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着民族的尊严,是他,促使世界第一个孔子学院的诞生,也唯有他,在痛骂西方人的同时得到尊敬。如果说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还是西方一个虚构文学形象的话,那么辜鸿铭则是一位活生生的不折不扣的中国堂吉诃德。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经理人加油站(www.sericeo.cn)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