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宏观经济 |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如下三个因素密不可分:健全的体制框架、政府责任以及企业责任
近来,面对股市的连日下跌,要求政府出面救市的舆论呼声日益高涨,如降低印花税、适当放松货币供给等,但政府对于“救市”的呼吁并未做出正式的回应。同时,业内人士关于政府“救不救市”的争论亦趋白热化。
股市暴跌,市场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存在质疑是直接原因。过去两年内,国内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增长迅速,但实质上相当一部分盈利来自于投资收益。除了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质疑,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不严,以及中国资本市场融资体制的不健全是股市始终暴涨暴跌的根本原因。众多上市公司的巨额再融资计划,虽然给公众以“圈钱”、“不负责任”等负面印象,但并未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融资监管体系,使得上述不合时宜的巨额再融资计划有可能得到批准,成为市场信心丧失的原因所在。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如下三个因素密不可分:健全的体制框架、政府责任以及企业责任。体制框架涵盖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系以及反馈体系等。政府责任主要体现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促进信息沟通等方面。企业责任则在遵纪守法这一基本原则之外,还包括道德责任这一重要因素。
三大因素中,健全的体制框架是市场健康发展、政府和企业履行各自责任的前提。一方面,完善的法律、严密的监管,这些“硬约束”可以有效地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减少各方犯错误的几率。另一方面,公众舆论以及政府和企业的自律这些“软约束”,有利于政府和企业自发地履行各自的责任。虽然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体制框架还远未达到健全,但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和漏洞,迅速地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和解决仍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解决当前股市问题的重点不在于“政府救市”,而在于尽快完善资本市场体制。具体而言,短期内最为重要的是加强融资及再融资监管,以金融市场稳定为基本目标,严格审查巨额再融资行为。中长期内,则需通过完善法律、加强监管以及发展债券等多种资本市场,来实现资本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降低印花税、促进资金供给等手段都有可能逐步采用。
但是,这些手段的实施并不是以“政府救市”为目的,而是最终服务于资本市场体制的完善。事实上,单纯地靠行政手段“救市”,短期内可能促使股市虚假上扬,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薄弱的资本市场体制,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巨额再融资行为既不符合政府维持市场稳定的宗旨,也对企业自身的资金筹集和企业形象存在负面影响。对于政府而言,巨额再融资申请将受到更严格的审查、被暂缓批准或以其它手段进行拖延。对于企业而言,一旦再融资计划对企业的股价、企业形象造成的损失超出预计以后,企业很有可能选择放弃再融资。例如,2008年2月29日,由于担心再融资对企业形象和股价造成负面影响,福耀玻璃取消了预计30亿元人民币的再融资计划。
舆论要求上市公司不仅“守法”,还要“有道德”。随着资本市场体制框架的逐步完善,对于政府和企业的“硬约束”将逐渐增多,更多资本市场上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和监管机构的制约。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所受到来自公众和内部的“软约束”并未相应减少,而是随着“硬约束”的增加而水涨船高。众多“软约束”中,与社会责任相类似的“道德责任”是“软约束”中最为重要的一条,要求政府和企业的行为不仅合法,更要符合伦理道德标准。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 www.seri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