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敏   产业技术组研究员
   
2008年1月22日,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公布的“2007年度33个国家基于技术的竞争力和高科技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制造科技领域将超越美国领跑全球。在报告中的“科技地位”评比项上,2007年中国得分为82.8高居全球第一,而美国以76.1分屈居第二。
   
这样的消息听起来让人振奋。但中国
“科技地位”高居全球第一的实质,是否真的如此?
报告更多基于科技产品生产能力而并非科技地位
   
报告对33个国家的五个项目进行了统计数据以及专家评论的比较,但投入项与产出项的统计相关性不大。四个投入项分别是国家定位、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科技基础设施以及生产能力,一个产出项-科技地位[1]。投入单项与产出项之间统计相关性差异很大,投入项与产出项之间的总体相关性不强。国家的定位-科技地位:0.44;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科技地位:0.34;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地位:0.75;生产能力-科技地位:0.92
(数字为相关性)。中国在投入项目上综合排名为第9,美国为第1,在产出项目上却分别为第1和第2。
表:乔治亚理工学院报告的评比项目得分与排名(节选)
| 
   
 | 
 投入项目得分与排名 
 | 
 产出得分与排名 
 | 
| 
   
 | 
 国家定位 
 | 
 排名 
 | 
 社会经济 
基础设施 
 | 
 排名 
 | 
 科技 
基础设施 
 | 
 排名 
 | 
 生产能力 
 | 
 排名 
 | 
 科技地位 
 | 
 排名 
 | 
| 
 美国 
 | 
 78.0 
 | 
 4 
 | 
 87.9 
 | 
 1 
 | 
 95.5 
 | 
 1 
 | 
 93.4 
 | 
 1 
 | 
 76.1 
 | 
 2 
 | 
| 
 日本 
 | 
 75.7 
 | 
 9 
 | 
 71.2 
 | 
 14 
 | 
 68.8 
 | 
 2 
 | 
 87.2 
 | 
 2 
 | 
 66.0 
 | 
 4 
 | 
| 
 德国 
 | 
 72.8 
 | 
 12 
 | 
 69.3 
 | 
 15 
 | 
 63.0 
 | 
 3 
 | 
 74.8 
 | 
 4 
 | 
 66.8 
 | 
 3 
 | 
| 
 南韩 
 | 
 77.1 
 | 
 5 
 | 
 81.3 
 | 
 5 
 | 
 48.1 
 | 
 15 
 | 
 70.5 
 | 
 5 
 | 
 44.4 
 | 
 5 
 | 
| 
 中国 
 | 
 62.6 
 | 
 22 
 | 
 61.2 
 | 
 24 
 | 
 60.0 
 | 
 4 
 | 
 85.2 
 | 
 3 
 | 
 82.8 
 | 
 1 
 | 
 
数据来源: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科技地位研究报告
   
报告中采用的测量方法为:科技地位=(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得分+电子产品出口额得分+专家对该国目前的高科技产品生产能力的评价得分)/3。可以看出,报告中的科技地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的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能力的评价,并没有考虑科技的来源、和后续创新能力等。该科技地位排名只能反映国家的生产制造能力,而非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报告中的生产能力项与科技地位项的统计相关性高达0.92。
中国是科技产品生产制造大国而并非科技强国
   
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测评的2006《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的“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综合排名”的前10位中,有7家属于制造业,分别为振华港机、东锅、江淮汽车、海螺水泥、武钢股份、长丰汽车、长江电力。
   
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优势以及吸引了世界大部分电子科技产品生产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进行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出口。2005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当于美国的1/32,日本的1/20。2007年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前200名的电子和通信产品制造企业几乎全部都以中国为其重要的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其出口也被计入中国的出口总额。包括GE(11)[2],西门子(28),HP(41),IBM(42),三星电子(46),日立(48),松下(58),索尼(69),东芝(91),DELL(102),诺基亚(119),摩托(143),佳能(182)等等。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科技产品技术和生产能力构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近10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并多为科技型产品。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中国出口的57.07%。外企对中国企业的科技外溢作用不明显,后者仍然集中在科技含量低的产业链底部。
   
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与电子产品中有很大部分是由外资或者中外合资企业完成的,中国企业在高科技以及电子产品领域极其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能力。在平板电视产品方面,尽管中国已经是全球重要的液晶电视生产基地,但核心部件-液晶面板以及模组的研发和生产技术都被外资公司掌握。中国只是产品的组装基地,面板等核心零部件都要从外资(日韩及台湾企业)购买。赛诺报告显示2006年前3季度中国出口933万台液晶电视,面板无一国产。在传统的CRT电视机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但多数核心技术和专利仍被索尼、汤姆逊等国外企业掌握。索尼等技术专利持有者曾多次要求向中国彩电企业征收专利费。
   
中国虽然是全球个人电脑产品生产基地,但生产商多为HP、戴尔、宏基、华硕、索尼、三星等外资企业,电脑科技也主要来源与美国。2005年中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苏州共出口1570万台笔记本电脑,绝大多数为外资品牌。2007年中国电脑产量超过1.1亿部,出口5300万左右;核心零部件如芯片和电脑主板等都是从Intel、AMD、威盛等外国和台湾企业提供,主要软件更是被微软垄断。中国厂商-联想所掌握的只是整机组装技术。
   
就手机来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和出口基地,但生产商主要是外资企业,中国手机厂商的所掌握的核心技术极少,技术多为欧美企业-如高通、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掌握。2005年中国出口的2.28亿部手机中,有95%的是由外资厂商生产的。2006年CCID表示,NOKIA与波导对手机核心技术的掌握比例分别为85%和10%。
表:世界三大手机厂商在中国的生产基地(2006年)
| 
 厂商 
 | 
 基地 
 | 
 年产量 
 | 
 出口量 
 | 
| 
 三星手机 
 | 
 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2981万部 
 | 
 2100万 
 | 
| 
 三星打印机 
 | 
 三星威海打印机工厂 
 | 
 N/A 
 | 
 超过90%的产品出口 
 | 
| 
 摩托罗拉手机 
 | 
 摩托罗拉天津生产基地 
 | 
 约3000万部 
 | 
 超过2000万 
 | 
| 
 诺基亚手机 
 | 
 诺基亚北京、东莞、苏州生产基地 
 | 
 Nokia在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 
 超过50%产品出口 
 | 
 
数据来源:本文整理
   
中国曾经通过与外资成立合资企业激发大量的高科技产品的制造能力,但中方并没有建立独立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中国企业先后与大众、宝马、通用、福特、丰田、本田、三菱等世界领先汽车生产商成立了合资公司,形成了很大的整车生产能力,但技术主要掌握在外资方手中。2007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但中国自主品牌的份额不到10%,合资品牌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有媒体报道上海大众在中国生产汽车20余年,但中资方仍然没有掌握独立制造汽车的技术。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世界《财富》前500强企业中的22名中国企业多数都是国家行业垄断性企业,科技创新含量不高。这些企业的业务集中在银行、建筑、能源、电信等服务行业,国家对这些行业都有进入壁垒保护。为数不多的制造企业--汽车行业的中国一汽与上海汽车集团主要是通过与外资合资获得汽车制造技术。
图1:2007年入榜企业行业分布及相应企业数量及占比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3/20/9/23/1196800ef23.jpg
数据来源:《财富》
   
在科技研发投入方面,中国的投入多数侧重于应用科技而非基础研发,这也使得中国的真正的原创性科技创新能力很弱[3]。尽管中国近年来在国际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发表数量增长很快,但被后续研究引用的次数极少,说明其缺少原创性。2006年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1994-2004中国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居全球第18位,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居124位。缺少原创性的研究会使得中国的后续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www.serichina.org)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视频节目(www.sericeo.cn)
[1]国家的定位-National
Orientation,社会经济基础设施-Socioeconomic
Infrastructure,科技基础设施-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生产能力-Productive
Capacity,科技地位-Technological Standing
 
[2] 括号中是2007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