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金融资本初征海外

(2008-01-03 08:32:55)
标签:

财经

分类: 宏观经济
 

宏观组 姬虹 研究员;刘金贺 首席研究员

    与国际上成熟的金融资本相比,中国的金融资本还处于发展初期,在国际舞台上也刚刚起步。但是,凭借巨额的外汇储备和日益壮大的经济规模,中国金融资本的海外探索引发各界的强烈兴趣。

金融资本的海外探索:从银行、QDII到主权基金

    近期以来,中国金融资本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早在2006年,以工行、中行、建行等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资本,便已着手进行跨国并购和海外网点扩张[1]。例如,从2006年至今,工行接连收购了印尼Halim银行、澳门诚兴银行和南非标准银行的部分股权,扩张速度和交易规模都十分可观。

    2007年以来,QDII市场开始加快发展,QDII投资限制进一步放松,除了此前就可进行QDII投资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都可以进行QDII投资。早在2006年4月,中国就已经允许境内机构和个人通过银行进行QDII投资,但仅限于固定收益产品,总额度仅有134亿美元。2007年5月,银监会首先拓宽了银行QDII的投资范围,允许银行QDII将最高50%的资金投资于海外股票市场。2007年6-7月,证监会、保监会先后放开了对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QDII投资的限制。

    2007年9月底,随着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这一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WF)的成立,中国金融资本的海外战略初现端倪。受利好政策的鼓舞,证券公司、民营企业等其它机构也纷纷开始以并购等形式进行海外资本投资。如中信证券(Citic Securities)与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的交叉持股、雅戈尔对美国Smart和Xin Ma的收购等。

资本征途的背后的争议

    活跃的中国金融资本引发国内外市场两方面担忧。在国内市场上,公众普遍对中国金融资本的海外投资能力尚存疑虑,认为其初期投资大多是在向海外金融资本“交学费”。截至2007年11月15日,中投公司对黑石集团的投资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对巴克莱的投资已经分别出现7.36亿美元和7.74亿美元的浮动亏损。舆论普遍认为中国金融资本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缺乏足够的经验,出价过高,进而导致亏损。

    在国际市场上,外界普遍担心中国金融资本的加快扩张会危及其它国家的经济安全。中投公司入股黑石集团后,德国、法国政府便开始着手成立相关机构,限制海外国家主权资本在境内的投资活动。中投公司正式成立后,欧洲、北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纷纷表示将抵制此类国家主权资本在攸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进行投资。

 

近年来中国金融资本进军海外市场主要事件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1/3/8/24/117d9bde29b.jpg  来源: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不管争议如何,中国金融资本海外运作却可以带来无形和有形两方面的收益。在有形收益方面,可以使投资收益与资本输出规模相匹配。90年代以来,随着贸易顺差的日益增长,中国日益成为一个资本净输出的国家。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通过贸易获取了大量外汇资本,这些资本高于国内的投资需求,因此只能向海外进行资本输出。据IMF统计,2006年,中国净资本输出占全球的17.3%,是全球最大的净资本输出国。

    但是,中国资本输出的结构却不甚合理,例如,2006年中国在海外1.6万亿美元的资产中,66%的资产为黄金和外汇储备,仅有14.1%用于证券投资。证券投资的绝大部分都投向债券市场,用于股权投资的仅占全部资产的0.1%。不够合理的资本输出结构导致中国在海外的投资收益持续为负,直至0506两年才稍有盈余。2006年,中国在国际上累计6621亿美元的净投资头寸仅产生97.65亿美元的投资收益,收益率仅为1.5%

1990-2006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当年净资本输出)和投资收益(单位:亿美元)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1/3/8/24/117d9b4db4f.jpg               来源:IMF

    就无形收益来说,能打造更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中国金融资本在海外的投资,尤其是股权投资,将成为中国与海外市场的无形纽带,为未来进行其它投资奠定基础。例如,入股黑石集团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在美国进行股权投资的渠道,有助于减少政治摩擦和不必要的争端。同时,中国可以逐渐熟悉私人股权投资公司(Private EquityPE)的运作方式,积极地进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在能源、原材料等重要领域进行国际投资,能够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逐渐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就目前的国际现状而言,中国主权基金的海外投资,无形收益的重要性要高于有形收益的重要性。当前,中国在石油、铁矿石等诸多重要领域都缺乏国际影响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借助主权基金的投资,增加在能源、原材料领域的话语权,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来看,国际影响力这些无形收益将通过促进经济增长而间接转化为有形收益。

金融资本海外扩张的路径与结构将逐步优化

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1/3/8/24/117d9be7985.jpg
 
    金融资本的海外扩张将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目前,中国可供海外扩张金融资本基本可以从下至上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民间金融资本、国有金融资本和主权基金。民间金融资本主要指QFII、非国有金融机构、私营企业及其它私人资本。国有金融资本则包括国有银行、其它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等。主权基金目前只有中国国家投资公司一家。
 
    近年以来,中国一直采取从下至上的方式,逐步放松金融资本海外投资的限制,推动各级金融资本进行海外扩张。从企业的海外并购,到银行的海外并购与扩张,直至主权基金的成立,金融资本的扩张路径日益清晰。
    下一步,在主权基金的带动下,国有金融资本将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进而带动更多民间金融资本进军海外市场。这一过程中,政策的放开将伴随着监管体系的完善,同时中国的金融资本也将更趋谨慎和成熟。
 
    相比之下,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业在实际运作方面更具经验,它们的海外扩张更有潜力成为有形投资收益的重要来源。因此,中国未来的国际投资架构中,不同层级将各有侧重,主权基金将侧重体现国家意志和战略布局;国有金融资本在战略扩张的同时也要重视投资收益;对于民间金融资本而言,投资收益最大化无疑是主要目标。
 
    有鉴于此,在评估中国金融资本海外投资收益时,应避免夸大短期内的收益波动,而是从全局出发充分评估有形和无形的投资收益。从这一角度出发,中投和国家开发银行目前的海外投资无疑都将为中国带来长远的投资收益。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www.serichina.org



[1] 关于银行业海外扩张的详细内容,请参见CBF《中国银行业加速海外扩张》,本文不再赘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