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技术融合谁主沉浮?

(2007-08-14 10:43:59)
标签:

产经/公司

 

邱罡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www.serichina.org)首席研究员\

 

    2007年6月底,美国部分狂热的苹果迷在苹果的专卖店门口排起了队,为的是得到一款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所称的“革命性的、不可思议的产品。”这就是iPhone,除具备一般手机功能外,还可以播放数字影音文件和上网。

    其实,美国版的这种狂热背后所体现的商业趋势,在中国已开始演绎,只不过以更加冷静的方式。比如2007年初,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公告,批准由海尔集团主导制定的《网络家电通用要求QB/T2836-2006》成为家电行业新标准。海尔所针对的网络家电是技术融合的一种形式,是为了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任意终端来听、看并和他人进行交流。

    技术融合的概念由来已久,但融合的趋势直到最近才显现出来,它包括通信与IT、移动与固网、电信与广电、家庭网络与消费电子设备、从底层到应用,从网络到终端,再到后台支撑的全面融合。技术层面上体现以IP技术为基础的电信网与IT网加速融合,在应用层面上体现在终端的融合和数字家庭网络的兴起。

    在这种背景下,集成了各技术领域最新成果的终端产品是产业升级的关键。终端产品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成为信息技术供应商、内容运营商和终端商共同的利润空间。

图:基于技术融合的产业新格局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14/10/8/114fc1b3055.jpg    在技术融合催生的产业竞争新新格局中(见图),信息技术供应商正通过介入终端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拓展并升级信息平台和信息渠道。比如英特尔和微软核心IT供应商积极介入TCL、海尔等电子消费产品的数字生活概念,参与其设计及服务模式的制定

    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应对替代业务的挑战以巩固其通信主营业。2006年,中国移动和联通分别推出了自己的即时通信工具“飞信”和“超信”以对抗AOL、微软、腾讯等即时通信服务,进而促成了即时通信在互联网和移动网上的业务融合。

    而对于提供信息及消费内容的网上搜索网游等内容运营商将功能拓展和信息渠道的整合作为潜在市场开发的重要战略。比如例如谷歌和中国移动合作面向手机上网用户,在后者的“移动梦网”上推出移动搜索业务

    终端商则努力摆脱单纯制造这个附加值低的环节,而将产品的价值延伸到服务及个性化数字生活体验等诸多方面例如诺基亚联合芯片商TI公司推出集成了数字电视、视频播放、3D游戏、数码摄相机、广播等多种功能的N95手机。

    技术融合涉及的产品和应用全面而复杂,使得信息技术供应商、运营商、内容提供、芯片提供商以及终端厂商面临同台竞争,从而出现谋求垂直整合和垄断的态势。比如苹果公司即将推出的iPhone 手机采用自有的OSX操作系统,不支持第三方软件,且对音乐的下载只能通过其专有的iTunes 媒体库;围绕家庭网络系统的海尔,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技术标准并发起“E家佳”组织与“闪联”,力图和英特尔、飞利浦主导的“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LNA)展开标准之争。

    对于中国厂商来说,由于技术融合下产业价值将流向制定标准的厂商,所以在普遍缺乏关键技术的情况下,应积极与优秀的标准制定和系统集成商合作以求共赢。另外,技术融合趋势下,硬件平台将与软件平台相分离,使得终端技术的实现朝着模块化方向发展。中国厂商如期望能在技术融合时代登上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就不应该只对实现应用融合所需的某项单独技术进行深层研发,而应该集中精力,以实现给用户带来最佳的多媒体体验为目标,致力于研究把单项技术整合后协同工作、相互操作的统一框架。

    最后,中国终端厂商应致力于开发那些能够满足用户即时沟通、即时娱乐的需要、并成为开放式的和不受任何限制的平台。中国厂商之间通过垂直整合和排他性的联盟安排而达到垄断的策略是错误的。因为这种策略的实现是以限制用户的应用可取范围为代价的,而用户会对其应用受限产生不满,最终排斥该产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