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皮囊》

(2018-04-19 22:45:30)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读-笔记
http://s9/mw690/001A1prwzy7jOY2dSVG08&690

《皮囊》

    朋友向我推荐蔡崇达的散文集《皮囊》,说这书值得静下心来读读。
    我对蔡崇达不熟悉,但对“皮囊”一词有印象,出现在《红楼梦》中一首关于评价贾宝玉的词: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这“皮囊”,佛教中喻指的便是人体躯壳。莫非,蔡崇达是要探讨表象与心灵、生与死的哲理吗?这的确是很多作家急于要表达的东西。从后记中了解到,蔡崇达是在参观了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叫“living and dying”的展览后,触发了他对父亲的回忆,才有了写这本书的念头。这,的确是一本“向死而生”的书。
    利用各种间隙时间,断续读完了这本书,我好像对蔡崇达熟悉了。一个读者对陌生作者的熟悉,自然是来源于作者的文字。我在他的文字里读到了他的生活,也读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都曾是小镇青年,生活在同一时代,我的母亲也信奉神灵,我也经历过父亲的死亡之类。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我很快就能撷取到共鸣的那一部分,它触动着我易感的神经,几近欲泪。比如把老鼠药藏在抽屉里随时做好死的准备的母亲,以及昭示着生命易逝的重症室外的烟花。我在欲泪的同时,却又诧异于蔡崇达的冷静,他像一个功力高超的导演,调动了所有演员与观众的情绪,自己却不动声色。这样明显情深却又将自己剥离的写作,是否会有挖心切肤的感觉呢,算是功力吧。
    我也被《皮囊》文字中深邃的画面感而折服,有观影般的感觉。近乎白描而又冷静有画面感的文字,有如冬日被冰裹住的温泉,有如手术室里去疾挽命的手术刀。这样的文字风格,大致和蔡崇达从事过记者与多家周刊主编的职业经历有关吧。我时常在新闻周刊读到的在篇幅的人物故事,即是这样周刊体。
    我喜欢《皮囊》中收列的前几篇文章,多是关于作者亲人,或传奇,却于传奇处隐常理;或平凡,却于平凡处现惊雷。
    翻开第一篇《皮囊》,写的是作者九十九岁逝世的阿太——曾外袓母,是一个很牛的人。她说过的关于皮囊的话俱有人生哲理,比如: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从一个农村老太的嘴中迸出这样的话来,有石破天惊之感,这也是全书之灵魂所在。无怪乎蔡崇达要发出“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的感叹,并以“皮囊”为书名。《母亲的房子》一章,写的是家庭的困境,母亲造房子的艰辛,“虚荣”、倔犟和执着的背后,分明是母亲不曾说出口的,隐秘的爱情。《我的神明朋友》写的是母亲拜神灵的故事,看似荒谬可笑,却是关乎信仰的问题。作者曾纠结过的神灵是否存在并不重要,心中是否有信仰才重要。在面对苦难时,有信仰的人会有更强大的力量。母亲便是因为神灵的信仰而撑起了这个家庭。
    另外几篇《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写的是小镇人物。这些具有悲情色彩的故事,读来令人心酸。我因之会怀疑这不是一本散文集。这些故事,竟都泛着小说般的质感与光泽。比如张美丽和厚朴,都具有传奇经历,成功过,失意过,几经曲折后,结局却都是自杀。我想,这就是蔡崇达所推崇“非虚构”文学吧。可是我一直难以区分“非虚构”作品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或真假掺半,半真半假。与《皮囊》类似文体的有一本《这些人,那些事》,作者吴念真,便要平和老到的多,而年轻的蔡崇达还有点炫技的嫌疑。
    直面生命的无常,直面人生的痛点,是需要勇气的。神话传说中有一位隐在心业二镜旁记录人间诸事的神仙叫司镜,镜子观心,司镜记事。蔡崇达便是在观心记事。

LIPS:
《皮囊》:2014年12月第1版,2017年第45次印刷。天津人民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