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关于梦想——读《间隔年之后,两个人继续旅行》
昨晚,在微信公众号里,读到一篇《伊路向北》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叫伊伊,一个叫侨北的两个90后年轻恋人从上海出发跑步去西藏的故事。读后,我在佩服这对年轻人为梦想敢爱敢拼之余,也想起了不久前读过的一本孙东纯的旅游随笔:《间隔年之后,两个人继续旅行》(简称<间隔年之后>)。
五年前,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孙东纯的《迟到的间隔年》。间隔年的概念是指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指青年在升学或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旅行,让青年人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书中孙东纯写了抱着间隔年的梦想,辞去工作,怀揣存有21000元的银行卡,历时13个月,走了多个国家,边旅行,边做义工的生活与感悟。在路上,孙东纯遇到了现在妻子,开始懂得感恩家人,学习怎样关心照顾身边的人。
孙东纯朴实的文字为我打开了一扇奇丽的窗户,让我大开眼界,明白了这世界还存在间隔年这样一种人生方式,也体味到了一个普通都市年轻人关于生活的迷惘,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以及对爱的感悟。之后,我开始关注孙东纯,想知道他在间隔年回归之后,是否改变了自我,以及如何融入这个社会。因为,众所周知,不管在外以何种方式旅行多久,始终要回归现实。而现实它如浩浩江水,千百年来一如既往,如若不隐世,便只能面对。
五年后,我很欣喜地读到了孙东纯的《间隔年之后》,在这本书里,孙东纯给了读者他的选择,他的答案。那就是:出走是为了更好地面对。间隔年与其说是让人看到了一个新世界,不如说景点人遇到一个新的自己。我们在路上自我认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而回归了才是实践的开始。在书中,孙东纯还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旅行,在旅行中我们会有各种梦想。梦想可以变,但人生总该有一些东西是跨越梦想、指引梦想的,它永恒不变——那就是爱。孙东纯表示,在他接下来的人生旅途里,要将这份爱,带给他的妻子、家人以及身边的朋友。
回归之后,孙东纯去日本和在间隔年时相识的日本姑娘沙弥香结婚,开启了后间隔年生活。他在书中写下了他的关于生活的困挠以及沙弥香给到他的爱和鼓励。之后,孙东纯尝试环太平洋沿岛骑行,期间与沙弥香一起旅行。这一次,他不再迷惘,而是对人生有了自己的梦想和规划,也更加体会到了爱的实质。读过孙东纯书的读者自然知道,这份爱,并非专指爱情,更是对社会对世界磅礴的爱,尽管,个体的光芒有如萤囊,但积聚一起,便是日月星辰,足可温暖人间。
不由得便想起自己。
这两年来,人至四十以后,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困惑和不甘,觉得人生已过半,但生活与梦想仍背道而驰。为此,我有点抑郁,情绪低落过一段时间,无论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整天无所事事,连自己都喜欢的阅读和写作都置之不理了,真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感觉。然而,在陪伴孩子一起学习的时候,在给孩子灌输未来梦想的时候,我不由自惭,觉得一个不上进的父亲是不配和子女谈理想的,由此,我逐渐开始认清并接受现状,开始改变自己,明白身上还肩负着家庭的责任,还爱着我的家人,人生从四十开始,也不迟。
一念天堂。之后,我重新振作,开始专注工作,并重拾少时的梦想,学习绘画、习字,开始跑步健身,“后半生”的生活,陡然间便丰富精彩起来。如今,下班之后,或读书,或习字,或写点小文章,或者穿上跑鞋去跑上一段,便是我的充实的生活,也是我喜欢的生活。我给了自己一个小小的跑步目标,要跑遍中国的金标马拉松。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也算是一种梦想和幸福吧。
关于生活,关于梦想,向左走向右走,可以有许多选择。眼前有数不清的分支道路,每一条都通向一个未知,存在迥异的风险或精彩。是像伊伊和侨北那样,在最美的年华里,将未来交给未来,眼下只想在4800多公里的一路向北的公路上,践行他们的梦想和爱;还是像孙东纯那样,在一个人的间隔年之后,收获了爱情,与妻子携手同行,依然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继续旅行;或许像我这样,年过四十,养家糊口,但仍有自己的小确幸。无论如何,活得明白并无怨无悔便好。
是以为记。自勉!共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