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间隔年
我终于更改了自己一向庸懒拖沓的阅读习惯,一口气读完了孙东纯的《迟到的间隔年》,就在今天,就在今夜。
读完了的感觉,不像是吃一条青蒸鲈鱼,或手抓羊肉,可以让味蕾花开;不像是在床上做爱,或和情人调情,可以愉悦某些感官;也不像是听励志之类的讲座,让心灵如饮鸡汤。读《迟到的间隔年》,我仿佛是在亲历孙东纯的迷茫,仿佛也是在探究人生的意义,孙东纯在加尔各答的垂死之家学到了将爱心带到生活的地方,带回到生活里;在巴基斯坦的Gligit的Golden
peak
酒店的大院里,在和冷先生一番长谈后,好像是明白了些什么,比如说愿意去接受一个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信仰。而我呢,却更有了深深的惆怅,和迷茫。
空调在书房里轰轰地响,窗外有月光洒入,我伸个懒腰,走进院子,夜深静谧,月亮依然圆润,发出夺目的光辉,照着上海郊区的朱泾小镇。孙东纯在13个月的旅行之后,觅得佳人归,算是间隔年美满的结局,那么,如果,出去走了一趟,做了义工,看了风景,体尝了域外的人间苦暖之后再回到原先出发的地方,依然做着之前厌倦的事情,假使没有悟到什么,是否会更加痛苦?
间隔年的意义在于让年轻人走出去,通过旅行,尝试过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生活,从而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方向。对于孙东纯来说,毕业两年才走出去,已经算是迟到的间隔年,那么,对我,拖家带口的阶段,可能更多的是承担家庭的责任,不会再有间隔年的机会了。某些时候,我安慰自己,哪怕双足宅在家里,但心灵仍在世界遨游,可是,是真的吗,自欺,欺人罢。没有走出去,没有亲历,一切的语言,都是籍口的幌子,在心窗里外飘摇久了,也就信以为真了。书中的Norriko说,旅行是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没有勇气走出去,我想,便是此刻的的惆怅所在,走出去了,能否得到什么,是我的迷茫所在。
在深夜里敲下这些文字,我只是想表达这种读完书的惆怅和迷茫,我找到了作者的博客,本想留言给他,说出我的观感,但他的博客禁言了,那么,就在自己博客里写吧。我有旅游的体会,却没有多少旅行的体会(离家外出读书和工作和返乡是算不上的),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或旅行的意义,对人生的指导,和读书一样重要,但旅行可能提供不了标准答案,全靠个人的修行,就像那个在Gilgit的法国青年,边抽大麻边信仰上帝,本身就是悖论。又如那个在加尔各答仁爱之家面试各路义工的Salina修女,问孙东纯为什么要来当义工,孙东纯说,想帮助那些人,Salina修女说:We
don't need your help, but you need to be
here.这句话我一而再地读,体味作者的感悟: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在帮助别人,其实,我们是在帮助自己而已,我们更加需要的是涤荡和救赎自己的灵魂。恐怕,没有旅行,没有切身的体会,是不会有这样的感悟的吧。
我一直认为,对物质的追求欲望越大,也越容易空虚,但精神与信仰足够强大充实的人,却能安于贫瘠,旅行者,似乎就是在追寻这样的信仰。一本关于旅行的书,带来的竟然是人生意义的思考,两者关系之玄妙,无怪乎有众多的行者上路,想起许巍的那首《蓝莲花》来: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地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地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地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尽管不存奢想,但也暗暗期待,哪一天,我也有自己的间隔年,哪怕,是支离破碎的,也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