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w690/001A1prwgy6M8WJnN8Lbb&690
拾起散落金山民间的遗珠
——读高文斌的《藏着的金山》
高文斌所著的《藏着的金山》一书,是一本关于金山古今文史考据、遗散文物发掘、民俗风情纪录、风景旅游宣传和金山人文考证等的文史类书籍。此书共计128篇文章,分为苎城翰墨、南社旭光、宗教世界、民俗风情、品读微城、田野调查、人物故事和珍档秘闻八辑,极具金山地方特色和风采以及史料价值。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由高文斌在行走查访及翻阅史籍考证中得来,经得起考验和拍砖。
一段段人所不知的史料,一个个被人遗忘的风物,如同散落在金山民间的遗珠,被高文斌拾起,收缀整理,再奉出,收录,如今捧在了我的手上——《藏着的金山》。作者用《藏着的金山》这一书名,是希望大家去发现、探寻、欣赏金山不为人知的古今风华物美,我猜大致如此。这一路的捡拾,一走就近十年,风霜雨雪,想来也是辛苦莫名而又乐在其中的,这本书可谓是高文斌数年来心血的结晶,值得收藏。
如此有价值的一本书,却非正规出版发行,而是由朱泾的蔚然文化传播公司友情赞助印刷,只在朋友圈子里流传。这或许是一个遗憾,但我亦为高文斌感到欣慰。作为一本地方文史类的书,一般只能作为资料保存,小众流转收藏。但《藏着的金山》在印刷后,高文斌的努力和成就得到了圈内圈外人的认可,解放日报曾为此专栏采访他,多家媒介转载。只是高文斌低调,对外只称是高老师,不愿公布名字。如此低调的一个人,正是做实事的人。
书的印刷质量一般,字墨深浅不一,图片模糊,为了减少纸张,文字编排紧凑,文章没有分页隔开,而是一篇接着一篇,与一般的书籍几个字即一页的编排不同。虽然从封面封底的装帧来看,很有设计感,但我仍觉有些遗憾。因为,书中的多数文章,我在高文斌的一个著名博客上都曾读过,那真是称得上图文并茂。特别是一些作者亲拍的照片,相当好,有视觉冲击力,引人入胜,而这些,在书中由于印刷的原因,模糊了,黯淡了,与文字相比,是短板。
尽管如此,当我在2013年5月拿到高文斌赠我的签名书后,仍觉如获至宝。这是我向他索要数次后才得到的,珍贵,买都买不到。一本书存在的意义,并非是外在的品相,而在于其内涵,品位,对世人的启迪,而《藏着的金山》,即是一本有存在价值的书,值得收藏。
我记得作家薛舒曾经评价《藏着的金山》,大意是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好,只是文字要更文学一点。薛舒的意思我能明白,文字如一嘴口才,文字好就如口才好,一张嘴就能吸睛,如此,就更能吸引读者,说不定还能吸引出版社的注意。我对薛舒的观点深表赞同,同时,我觉得《藏着的金山》的文字绝对称得上好,至少不古板、不枯燥,朴实、精准、内敛、睿智、生动、内秀如其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我的这些评语词汇,一看就知不是针对文学作品。事实上,对严肃文史题材类的文章而言,内容的严谨、真实要甚于文字,何况,我们在此书中,能发现不少“藏着的”好文字。
“无论是那片理发店、敲铁皮锅子店、帮人缝纫的铺面、在羊肉店里拉家常和玩麻将的人、在一个小弄里自家菜园伺弄的老阿婆来说,空气里总是弥漫着时光在被一首评弹或一曲老歌合韵的节奏。”这段摘自《走过东门》的散发着文艺气息的文字,让我们猜想作者一定也是一个在行走中感叹的文艺青年。高文斌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的文笔不好,那段带文艺气息的文字,是我找出的反驳证据之一。
“幸赖残物,辨我民族百年留痕,孙周氏墓,卧看云卷云舒。古刹一梦700载,窄窄欢庵街,古今悲欢均不见,籍茸茸古建,惜岁月华风。”这是《欢庵寻梦》中的尾名,作者面对历史残迹,发出既庆幸又扼腕的叹息。我在此书的多篇文章里,都能发现作者的这种心情,仿佛在与时间赛跑,希望这些幸存的遗迹,在毁灭之前,能记下,能拍下,能留下。而这样带有古风的文字,没有一定语言功底的人是写不出来的,此为证据二。
在《致和桥》里,作者这样描写致和桥:“穿过纷闹的市井和街坊,沿着僻静的流水缓缓而行,像一帧国画那样悬挂在河上的就是致和桥。……桥身为半圆形,造型柔美轻盈,又极富力度。桥石缝青藤点缀,葱笼可爱。从桥梁上望去,两岸绿树翠丛、老屋河埠,前有虹桥平卧,后有石桥横跨,处处小桥流水人家。此情此景,可以遥想往昔水运繁盛之时,一叶小舟驶进桥洞,月光水色互映,荡桨摇橹,仿佛荡过一轮满月的桥影,那是何等美妙的一番情致。”“走过七百年的致何桥,是沧桑的老者,外表上始终保持着一种矜持,令人敬重而遐思。”这又是另外一种风格的文字了,白描、写意,如诗如画。
搬来如许几段文字,只是想说,在《藏着的金山》里,不仅有内容的好,也藏着文字的美。高文斌给人的印象,是常戴着太阳帽,挂着单反相机,在四处周游行走。不知者以为是游玩,知者自然是心生敬意。如此的不辞辛苦奔波,不为名利,只为深爱着脚下的这片热土,爱着它的曾经,爱着它的现在。虽然我是一个外乡人,但在金山也生活了十多年了。当我读着这一篇篇短小精悍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章时,对金山的历史风貌有了更深的了解的同时,也会为之自豪。
所以,写下这些文字,以向拾珠者高文斌致敬,向简于形精于心的《藏着的金山》致敬,向做着与高文斌同样工作的人士致敬,你们是可爱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