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门的教育理念——读《名家留学记--大师们的留学生活》有感
   
   
   
我手头在读的一本书是《名家留学记--大师们的留学生活》。该书是丛书《学府往事系列》中的一本,由济南出版社出版,杨倩、许毕基著,讲述了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留学生如马寅初、竺可桢、胡适、鲁迅、钱钟书、钱三强、徐悲鸿等四十余位中国大师鲜为人知的赴海外求学经历、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国报国的赤子情怀。
   
读到近代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的故事时,我留意到书中特意介绍了容闳留学美国的第一站--孟松中学(Monson
Academy)的时任校长、著名教育家海门先生(R.C.Hammond)的事迹。海门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他为人胸怀超逸,气宇宽宏,精通古典文学、英国文艺,崇尚节俭,提倡戒酒,在当地属德高望重的人物。海门亲授容闳英国文学,且多次在经济上帮助容闳,从而使得容闳能顺利从孟松中学毕业,并考上耶鲁大学,从而成为了在耶鲁大学毕业(1854年)的中国第一人。我尤为感兴趣的是,书中提及了海门先生的教育理念,他反动把学生训练成“会走路的百科全书”或是“有灵性的鹦鹉”,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美的品格”。
  
“会走路的百科全书”,固然知识渊博,通晓古今,却不会学以致用,是书呆子。“有灵性的鹦鹉”,擅长照抄复制,惟妙惟肖,却缺少创新精神,是复读机。而“优美的品格”才是做人的基本与社会道德的基础。中国基础教育执行的是素质教育,提倡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行为先,与海门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美国的一个中学校长,在十九世纪就能提出与现代教育相近的教育理念,令人敬佩。
   
然而,现在大环境下的中国教育,却令人失望。孩子从踏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背书做题,在分数为上的大棒下,逐步成为考试机器,而能力训练、品格塑造和价值观教育沦为次要。尽管上海的小学取消了分数,改为ABC制,然而很多家长不以为然,学校作业不多,就增加课外作业,学校的教学进度不快,就去上课外补习班,这一切,只为能考个好分数。我身边有家长如此,而我亦不例外。当我逼着还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写完课内作业再写课外作业时,当我强制孩子停止玩耍去看书时,我能看出孩子眼中的不情愿与抵制。然而,我却咬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不努力学习,怎么能考出好成绩,没有好成绩,你将来怎么考好的学校,将来怎能找到好的工作,出人头地……   
   
我记得有一篇讲中国与德国教育的文章曾提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中国校长考察团到德国去考察,德国的一位教育专家问了我们校长一个问题:“你们中学生做题的数量是我们的数倍乃至数十倍,你们中学生的解题能力更是我们德国学生所无可比拟的,按说你们的民族素质应该比我们德国高出许多。可是,为什么德国可以创造出诸如奔驰、宝马、奥迪、大众、西门子、保时捷、彪马等一在批世界名牌,而你们国家的世界名牌却很少呢?”当听到这番不客气的提问后,我们的那些口齿伶俐的校长们,顿时哑口无言。是啊,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德国人的诘问固然有失偏颇,但的确反应出我们教育的不足,“会走路的百科全书”与“有灵性的鹦鹉”、“优美的品格”都与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有关。我在想,我们的孩子“高分低能”是怎样造成的?我们的社会世风日下是怎样造成?许多人都意识到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却都选择了向现实低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在社会的压力与现实面前,我与大家一样妥协了,并押着孩子也妥协。当然,我不会一味地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其他。我会言传身教让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品德好的人,并创造条件让孩子多锻炼,多干家务,多参加一些他感兴趣的活动,只为不让孩子淹没在题海中,变成“会走路的百科全书”和“有灵性的鹦鹉”。
   
由海门的教育理念联想到杂七杂八的这些,也算是对社会对自我的一种反思吧。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我参加了朱泾二小的家长会,学校的孙校长在讲话时,把品德教育与吃苦耐劳的教育放在了学习的前面,并讲述了多个案例,论证了只重分数但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能成功的。听了这样的讲话,我心生欣喜,油然而发感动,孙校长讲出了我的心声。学校不能只重成绩,社会不能只重分数,我相信这样的校长会越来越多,我相信我们的教育机制会更加完善,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富强更加重视人的品德修养,相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