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贴地飞行的诗行--读西厍的《站在秋天中央》

(2016-06-30 21:26:10)
标签:

西厍

站在秋天中央

诗评

阅读

金山

分类: 阅读-笔记

http://s12/mw690/001A1prwgy727trkK2D8b&690

 贴地飞行的诗行——品读《站在秋天中央》 

 

      
       走在老家的田埂上
       看水稻在秋日的微风里
       轻轻晃动熟悉的缄默——
       秋天,疼了
               ——《秋天,疼了》
    我喜欢读上海诗人西厍的诗,手中在读的是他的诗集近作《站在秋天中央》。
    这是我再一次重读此书了。之前只是匆匆地翻读了一遍,如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如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而此次,我慢悠悠地读,将书放在触手可及之处,想读了,就翻开来读一首,或两三首。读完,或掩卷细思,或会心一笑,这样的读诗的感觉,我喜欢。这样的喜欢,已经从春天延到夏天,或许,还会续到秋天。
    哦,秋天,从乡村走出的孩子,都会喜欢秋天吧,这是一个疲累且欢喜的收获之季。《秋天,疼了》,是我尤为喜欢的一首诗。在诗中,西厍写了水杉落叶凉、桂花碎金之沉、柿树灯笼之红和水稻成熟之疼这四种秋天的意象,以一个“疼”字,点出了诗人对我们所依赖的土地所深蕴的感情、感慨和反思。诚然,我们的许多快乐,便是建立了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吾之蜜糖,或许便是彼之砒霜,而唯有善待、珍惜和尊重,才有长久的互利共存。对人如此,自然亦是。

    诗的意象向来是天马行空的,诗人的心境,亦是那么的高远,以至于近年来,我们每每读诗,都会读得莫名其妙,或不知所云,是我们读诗的造诣不够,还是诗已脱离生活变成了抽象的梦呓?于是,诗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远至我们的生活好像没有诗意。于是,诗被读者认为是读不懂的断行句子,是一种只在圈内孤芳自赏的“阳春白雪”。在这样的诗歌环境下,西厍称自己的诗是贴地飞行的诗,这或许是一句自谦语,但在我看来,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西厍的心态和诗歌的姿态:紧贴乡土而飞。
    类似这样吟诵故土家园和水木年华的诗,在西厍的诗集中比比皆是,这便是我喜欢的理由——它们都是贴地飞行的诗行,而且,是在我身边贴地飞行的诗行。诗中的小河老井、竹园野树、麦田屋舍,便是我日日所见的乡村景象,它们在诗人的手中变成了文字的画、飞行的诗,便有了令人愉悦或伤感的美。对于乡土,唯有爱的热切,才能写得如此情深。而西厍,我便称他为上海金山本土的乡土诗人。

    或许外地的朋友会不解,上海不是只有摩天大楼和海派小资吗?这自然是误解。在上海的远郊,比如金山,也有散落的乡村和广阔的田地,有未经雕琢的溪流和自由开落的花。而西厍,便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村庄之名,被诗人拈来用作笔名,想来,它必会在诗歌中流芳百世吧。
    西厍原名张锦华,是一个中学教师,也是我多年的文友。我已读过并收藏他的数本诗集如《忍冬花,或一个人的黯淡》、《十一月的平原》和《人间石》。以我一个普通读者外行人的感觉来看,这本《站在秋天中央》,与他早期的作品相比有明显的变化。比如意象不那么晦涩了,也就是更容易读懂了;题材更加广阔,不局限于乡村,如《夏天到垦丁看海》、《地铁里的一群民工》等;语言更加精到而富有文人的雅致,如《拟义山诗意》、《仲秋辞》;意境掘向纵深,有着沉静的哲理。也许,这便是诗人逐渐形成的风格吧,真而本色,美而丰富,朴而内敛,在芸芸大众中,有清晰的辨识度。
    本色的写作如这首《杨梅》:
        你不断地从枝头摘食
        紫红或紫黑的浆果
        钟情于这个夏天最丰盛的酸甜
        以致新鲜的汁液溢出了唇齿——

 

        “你看,做一个朴素的享乐者多好!
        而炼金术者的技艺多半捉襟见肘……”
    诗人以略带诙谐的语言写了两人的简单对话,在享受杨梅的美味和把杨梅当作一个装饰品之间,“你”选择了吃掉杨梅,这是不是一个朴素的人生观呢?做人还是要实在一点,与其绞尽脑汁地虚荣炫耀,不如低调地享受生活。
    在另一首诗《站在秋天中央》里,诗人展示了他对语言的把控和丰富的想象,将一个丰富的秋天的内涵,以熟悉的乡村秋收场景徐徐展开。欣赏诗歌的美,便是欣赏一个词汇和另一个词汇的搭配变换,一个意象和另一个意象的叠加变幻。
        就是站在露水中央
        再站进去一点,站在霜中央

        站在谷穗的哑默里
        就是站在母亲
        和一把镰刀的哑默里

 

        秋风,把我和母亲的额发往一个方向吹

 

        站在老屋的檐下
        再站进去一点,站在父亲的咳嗽里
        炊烟,熏透了外衣的每一根纤维
        ……
    在生活中,西厍是一个朴素低调内敛的人,于诗歌中,也是如此。在平实的语言中,我们能读出他的安静于外而炽热于内,例如这首《在蝉声中做一个安静的人》:
        在蝉声中做一个安静的人
        在割草机的轰鸣中
        做一个安静的人
        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无数青草的腰斩所释放的香气
        不亚于大剂量的镇静剂
        而每一只试图用声音
        撕裂自己的蝉
        内心也应该是安静的吧
        它们活着的意义不就是如此
        持续地撕裂自己
        他们执著于此
        而秋天已经离它们不远
        这多么像内心炽热、孤独而又安静的
        唱着歌的人
    近于繁华喧闹之地,而无繁华喧闹之诗,唯有如此沉寂耐得清寒之人,方能写出如许散发出草木清香乡土气息的诗来。我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去解构诗人的作品,但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去品,去读。贴地飞行的诗,因为贴近土地贴近生活,所以诗歌里有乡土朴素的美,又因为是飞行着的诗,它来源于土地而又高于土地,是在向土地致敬却又有俯视(审视)土地的视角,且有无限广阔的天地,所以诗歌中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和对生活的思索。《站在秋天中央》,西厍,以乡村为名,以乡村为诗,立足于乡土而又不局限于乡土,这便是我喜欢的贴地飞行的诗人所写出的贴地飞行的诗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