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曝光】--如何测光?

(2013-05-01 17:06:17)
标签:

转载

分类: 摄影技巧
原文地址:【曝光】--如何测光?作者:海歌

     目前相机所采取的测光方式根据测光元件对摄影范围内所测量的区域范围不同主要包括点测光、中央部分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平均测光模式、多区测光等。

 

[转载]【曝光】--如何测光?

 

    点测光模式:测光元件仅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照相机镜头多次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由摄影者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

 一般来说,在这种模式下测光元件仅会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照相机镜头多次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由摄影者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这种测光模式大多应用于拍摄者希望将拍摄主体充分表现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在光线均匀的影室内拍摄人物,许多摄影师就会使用点测光模式对人物的重点部位,如眼睛、面部或具有特点的衣服、肢体进行测光,而着重表现其具有特点的部位,以达到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来。

 

  中央部分测光模式:这种模式是对画面中心处约占画面12%的范围进行测光。

 这种模式其实是对中央点测光模式的一种扩展,相机的测光元件会对画面中心处约占画面12%的范围进行测光并最终进行平均加权而得出测光数据,这种测光模式非常适合各种画面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心位置或环境光线反差不大的风景照片的拍摄时使用。例如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被摄的人物由于服装和面部的色彩反差较大,而其与环境色彩的光线反差较小,拍摄者就使用了中央部分测光模式,对处于画面中央的整个人进行测光,而避免了衣服和面部反差较大所可能造成的欠曝或过曝情况,而获得了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这种模式的测光重点放在画面中央(约占画面的60%),同时兼顾画面边缘。它可大大减少画面曝光不佳的现象,是目前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主要的测光模式。

  一般来说,当使用这种模式测光时,相机会把测光重点放在画面中央(约占画面的60%),同时并兼顾画面的边缘。目前,许多单反数码相机都会具备这种测光模式,使用这种测光模式的好处时,当画面出现高反差或色彩迥异的情况时,相机会对多个区域进行测光,并根据拍摄者的需要强调对某个区域进行重点测光,然后进行加权平均,这样,所获得的图像会很少有某个区域欠曝或过曝的问题出现,但对于一些重点主体部位,图像却能很清晰的进行反映,因此,非常适合于拍摄各种具有大反差光照的风景或运动照片。

     平均测光模式: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适合于画面光强差别不大的情况。

  这种测光方式,也许是所有数码相机中最常见的一种了,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比较适合于画面光强差别不大的情况,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测光需要,但问题在于,当环境光线复杂或光线亮度反差过大时,其所获得的测光数据,仅仅是一个平均数值而已,很容易出现图片暗部过曝,而亮部却欠曝的情况,例如,在上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张照片的暗部不暗,亮部不亮,会出现一种灰蒙蒙的感觉,使人感觉非常失败。

  多区测光模式:它对画面分区域由独立的测光元件进行测光,由照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求得合适的曝光量,曝光正确率高。在逆光摄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时都能得到合适的曝光,而无需人工校正。

 这种测光方式的实质其实就是将整个画面划分成多个区域,然后各自使用独立的测光元件进行测光,再由照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以求得合适的曝光量的方式。

  一般来说,不同厂家生产的相机所使用的模式和名称都会有所不同,但事实上原理都是一样的,例如,尼康在其高端数码相机中,将这一测光模式称之为矩阵测光,而佳能则叫做256区多区评估测光,柯尼卡美能达的则被改为蜂窝式测光等等。而无论是那种多区测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都能在逆光摄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时都能得到合适的曝光,而无需人工校正,因而非常适合在各种复杂光线条件下使用。利用,图6中,蓝天与地面的反差相当大,但由于拍摄者使用了多区测光模式而设定了正确的光圈和快门组合,从而使其天空与地面的亮度都可以恰到好处的被表现出来。

  事实上,无论采用那种测光方式,都是需要根据拍摄者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的。而在摄影中,无论何时,我们都应清楚的了解自己要拍摄的是什么,只要抓住了自己需要拍摄的是什么,也就是明确了所要拍摄的主体,我们的测光、构图以及最终如何设定光圈和快门组合也就变的简单起来了。

  在拍摄时,无论采用那种测光方式,测光的重点都应该是被拍摄的主体。而当主体比较单一时,我们就可以使用点以及中央部分测光方式来进行测光,而如被拍摄的是一些如景物类的分散的主体时,则可以使用多区测光或平均测光连进行。

  另一方面,如果想让测光作到相对的正确,我们也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优势,在一台数码相机上使用多种测光方式对其进行测光,或利用包围曝光的方式,对同样的被拍摄物体进行曝光补偿处理,而在最后选择出自己最满意的图片来。

  总体来说,要想真正的熟练使用数码相机的测光系统而对被摄物实现正确曝光,拍摄时就一定要多注意观察环境光线并估算被摄物体的色调与环境的反差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适当调整光圈和快门,对光线进行调整,以获得自己满意的图片。

  

    拍片的原则是高光优先,什么意思呢,就是测光时要测光线较强的部分,保证相片不会被高光烧毁,因为烧毁了细节就没有办法恢复,当高光部分细节保留了,虽然有些暗光部分比较黑,但可以通过后期进行适当的修正,如果只顾暗光部分,拍出来的照片就会有亮块,我们可以通过直方图来查看照片的效果,图像典型理想状态是集中在中间,不集中在左右,如果高光,右侧会产生波纹,严重的波纹就更多,这表示图像有部分已经“烧掉”建议重测光重拍,这是快速判断相片质量的一个方法,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拍片还是要根据你的表现内容来决定曝光量。

人像点测光,风景反可用矩阵测光或重心测光。

 

经验之一:

在摄影创作中,曝光时遇到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被摄体影调、亮度、氛围、质量以及色彩的纯度等等千变万化,与如何选择准确曝光密切相关。在这里,提供六种测光的方法供参考。

    ① 平均测光法。是在拍摄点用机内测光装置中的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功能对准被摄体直接测光,它得到的是被测量的景物范围内各种亮度的平均读数。这种方法有利于保证使整幅底片得到适当的曝光量,使整幅底片的密度不薄亦不厚。如果被摄体的明暗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反差不大,用这种平均测光法极易获得良好的效果。

    ②照顾重要的暗部阴影法。采用这种测光方法,可以准确地控制画面中最主要的物体影像重要阴影部分的影调,使这些部分的影调和层次表现适当。当画面中阴影部分占据很重要的部位时,如山峦的阴影部、逆光照明的室内景物、逆光人像,宜采用这种方法确定曝光。具体做法是:用反射式测光表或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单独对准被摄对象重要的阴影部分测光,但不按照测光表直接指出的读数曝光,而是比测光表指出的曝光量再减少1级、2级或3级进行曝光,将测量的该部位表现成较暗的影调。在这种情况下,要比测光表提供的读数减少曝光。对于黑白和彩色负片来说,比测光表指出的曝光量减少3级以内,仍然可以记录下层次;彩色反转片减少曝光要控制在2级之内。

    ③考虑亮部影调法。这种方法不是重点考虑被摄体暗部的影调,而是从增强或削弱景物的反差需求出发,让主要景物亮部将再现为什么影调作为思考的重点,比如,拍摄一幅顺光或前侧光照明的近景人像,或者拍摄雪景,您打算将人脸的亮部或大雪覆盖的地方再现为中级影调还是较亮、较明快的影调,就会用到这种方法。具体做法是:用反射式测光表或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单独对准被摄体的亮部测光,取得测光读数后,并不按照读数曝光,而是将曝光量再增加l-2级。拍雪景以及其它高调景物,也应比测得的读数额外增加曝光。

    ④掌握亮度范围法。这种方法是分别近测被摄体亮、暗两部分的亮度,然后,根据胶卷的宽容度,确定适当的曝光。假如您测量被摄体的亮面,应该用F16曝光,而测量暗面,应该用F4曝光,那么,您可以折中用F8去曝光。这样,亮面曝光过度2级,暗面曝光不足2级,都能够记录下丰富的层次。根据黑白与彩色负片的宽容度,亮部曝光只要不超过3级,暗部曝光只要不少于4级,底片上仍然是有层次的。一般说来,如果底片的显影正常,黑白和彩色负片亮部的亮度超过3级,暗部的亮度不足3级,是能够有层次的。彩色反转片所能记录的影调范围不超过1:50。

    ⑤灰板法。这种方法不是用测光表直接测量被摄体的亮度,而是测量有中级反光率的表面,依照测得的读数曝光。这样,被摄景物中标准亮度的表面(中级灰表面)在照片上再现为中级灰影调,比它更暗或更亮的表面,则获得比中级灰更暗或更亮的影调。最标准的中级灰表面是反光率为18%的摄影测试灰板。将这样的灰板放置在被摄体的位置,并使它受光均匀,然后用反射式测光表对准它测量,并按照测得的读数曝光,会使被摄体得到正确曝光。这种测光方法,与亮度测光表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因为它能正确再现出被摄景物中明暗各部分影调的深浅,尤其适合于彩色反转片的拍摄。如果没有反光率为18%的灰板,摄影者可以用测光表测量自己的手背代替灰板,因为它们的反光率接近。根据手背的亮度曝光,被摄对象各部分的明暗关系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⑥测量代用目标法。当被摄对象离照相机很远,不可能靠近被摄体测量局部的亮度时,可采取测量代用目标的方法,就是从近处选择一块与远处的被摄体亮度相当的代用目标,直接测量它的反射亮度,以代替对远处被摄体的测量。比如测量近处的雪,代替在远处山峰上同样明亮的雪;测量近处一棵大树的树干或丛叶,代替河流对岸的树木。不过,采用这种测光方法,要注意代用目标和实际被摄对象的受光情况必须一致,而且勿使背景影响它的读数,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经验之二:

测光,是计测合适曝光的过程。只有通过测光获得正确曝光,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照片。 
    首先我们要明白和测光相关的3个概念。 
    曝光:是胶卷或者数码感光部件(CCD等)接受从镜头进光来形成影像。我们在照相的时候,如果照片中的景物过亮,而且亮的部分没有层次或细节,这就是曝光过度(过曝);反之,照片较黑暗,无法真实反映景物的色泽,就是曝光不足。 
    正确曝光:什么是“正确曝光”?正确曝光是相对的,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物体的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的反光度不同,要用胶片(或CCD等电子感光器件)正确的表现出物体,针对浅色和深色部分的曝光量也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同一拍摄取景范围内,只要物体反光度不同,必然有部分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只要我们想要表现的主体曝光正确,这张照片就可以说是曝光正确。 
    现在的相机基本上都有自动测光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让我们拍摄到曝光合适的照片。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曝光让人不满意的片子。往往是我们人眼能够看到的景物,拍出照片后,差距会非常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感光宽容度:我们还要了解一个概念:感光宽容度。从最明亮到最黑暗,假设人眼能够看到以下范围,那么胶片(或CCD等电子感光器件)所能表现的远比人眼看到的范围小的多,而这个有限的范围就是感光宽容度。了解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就不难了解,为什么在逆光的条件下,人眼能看清背光的建筑物(暗)以及耀眼的天空云彩(明)。而一旦拍摄出来,要么就是云彩颜色绚烂而建筑物变成了黑糊糊的剪影,要么就是建筑物色彩细节清楚而原本美丽的云彩却成了白色的一片。 

因为明暗反差过大,云层曝光正确的同时,建筑严重曝光不足,色彩细节全无,成了黑色的剪影。(但这正是这张图片想要表现的效果,所以尽管建筑严重曝光不足,这张图片仍然可以说是“曝光正确”的片子。利用了“感光宽容度”原理,正确的曝光云层,而让建筑成为剪影,使片子有一种神秘而又威严的感觉)如果需要将建筑色彩细节能够表现出来,那么天空就会全白的一片。可见,合理利用曝光,能够创造出不同感觉的照片。

 

经验之三:

D70测光探讨--三种测光

一、3D彩色矩阵测光系统

    首先说明,3D测色矩阵测光系统使用取景器里的1005像素CCD感光器来收集信息。这块感光器只覆盖了D70取景器的80%。也就是说,在画面边缘,矩阵测光系统没有感知到光线变化。最后测光系统会把CCD采集的信息与储存的几万张照片信息作比较给出恰当的曝光值。

红框内是矩阵测光系统CCD覆盖区域

 

    其次,D70测光系统依据4个关键因素来判断曝光值

1 画面整体亮度
2 画面反差
3 焦点亮度
4 对焦距离

    在这里面最关键的是第2条,整体画面的反差。这个测光系统非常智能,它把整个测光区域分为上下两半,上半部分如果比较明亮,它会自动认为这是天空,如果下半部分有物体在焦点上,它会认为是要拍摄以物体为主以天空作背景照片,从而忽略天空在画面曝光中的重要性。而且如果你是逆光摄影,只要主体还在对焦区,它在大部分情况下(画面反差没有超出动态范围,主体大于画面1/3)也会根据画面反差自动判别出来,给出比较合适的曝光值。当画面反差超出动态范围的时候,矩阵测光系统倾向于保护高光细节,而使整体画面欠曝。因为在数码摄影中,高光过曝后后期无法挽回,而暗部欠曝仍可以挽回(代价是暗部噪音显著增加)。

    当画面整体亮度非常昏暗的时候,中心区域的加权值最大,测光系统会认为这个地方最重要。当整体画面非常明亮的时候,它要不就取各处平均值要不就取各处测光的最小值。如果画面各处反差极低,矩阵测光系统将只取中间区域的测光值而不管整体画面亮度。如果画面反差很大,主体不在中间,主体甚至整个画面都很可能欠曝。如果画面反差很大,而主体在中间,但没有超过画面1/3大,主体也肯定欠曝。因为这个时候测光系统会平均各处测光值,主体由于没有足够大小所以不足以影响平均值。

    通观网上各家D70评测,都一致对D70的3D彩色矩阵测光系统赞誉有加。当然也有人指出,尼康公司处于保护高光的目的,把它所有的DSLR矩阵测光系统都调整为欠曝倾向。但是即使有欠曝倾向也是一致性非常强的,也就是说都曝光补偿+0.3-0.7EV将得到正确的曝光。按说矩阵测光系统在厂家开发时已经进行了各种补偿,用户不应该自行补偿,但考虑到数码摄影的特殊性(保护高光,以免后期处理难于挽救),尼康公司在曝光考虑上倾向于更保守一些,所以用户自行补偿也说得过去。

二、中央重点平均测光

    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很成熟的,相对比较“老派”的测光方式,但很多职业摄影师仍然长期坚持使用。因为在他们职业培训的年代只有这种相对先进的测光模式,并且在大量的摄影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到今天他们仍然对矩阵、分区测光存有疑虑,相信自己积累起来的基于中央重点测光的经验。这个只是个人习惯而已,应当受到尊重。D70的中央重点平均测光,跟其他相机大同小异。这里指出一点,这个中央重点测光区域在D70上是可以通过菜单调节大小的。调节范围从6mm, 8mm(默认), 10mm, 12mm可选。其中默认8mm区域比中央测光圈要稍小一点。一般选择默认8mm即可,改变中央测光区大小的情况并不常见。这种测光系统的特点是测光值的75%权重分配给了中央区,另外25%分配给了其它区域。使用这种测光系统必须遵循“白加黑减”的补偿原则,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

中央测光区比中央测光圈实际上要小一些。

三、点测光

    点测光也是一种常见的测光模式。这种测光模式对于广大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看上去很高档,用起来很潇洒,出来照片很沮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多数人不知道应该点测哪里,是否需要补偿,补偿多少?它需要不断地摸索各种情况下的、不同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必须深刻领会这里面的奥秘,积累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不推荐一般爱好者特别是摄影初哥使用这种测光模式。

    D70的点测光是与取景器里的5个对焦点联动的。那5个对焦点就是点测光区域。点测光范围是以对焦框为中心,比对焦框面积再大50%的区域,也就是整个画面的1%。如果你在菜单自选功能第3项“AF区域模式”中选择了“动态对焦区域”而不是单点对焦,在连续对焦模式如果被摄主体从一个对焦框移动到另一个对焦框,点测光感应器会自动移动到相应的对焦框。非常棒!但是如果你选择了“最近主体优先”方式的对焦,点测光感应器将一直固定在中央对焦框!这点要引起注意,避免测光失误。

点测光分布情况

 

D70更像彩色反转片:一方面相对彩色负片很小的曝光宽容度,需要精确曝光。另一方面宁欠勿过。彩色反转片欠曝宽容度大,而且有时候反转片欠曝会呈现一种意料外的浓郁色彩。D70欠爆主要考虑的是后期加工的可能性,因为RGB值一旦达到255,255,255,就不可挽回了。

    D70彩色矩阵系统倾向于欠曝,我们可以在相机内预置自定义反差曲线,用以调整画面色调反差。也可以在后期通过Photoshop的curve工具来做简单调节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曝光准确的基础上)。由于D70采用12位NEF文件,允许我们进行深度后期加工而不用付出很大的像质代价,我们又有强大的工具可以灵活控制曝光特性,这就是数码单反的一大优势。

    避免使用任何“情景自动曝光模式”(自动、人像、风景、夜景、夜景人像、运动、微距这7种曝光模式)。这些曝光模式取消了用户对测光模式的选择,只允许你使用3D彩色矩阵测光模式,并且关闭曝光补偿功能,使你永远也不能按自己的意志来控制相机。更糟糕的是,在这种自动模式下菜单内的“优化影像”部分被整体屏蔽,把D70真正变成了“口袋小DC”。

    D70机内有很好的指导曝光的工具:直方图和高光显示。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两个工具确保曝光准确。直方图的解读将在以后讨论。这里说一下高光显示。D70的高光显示与D1系列不同,D1系列高光数值到255,255,255时,相应区域才会闪烁,而D70在接近255,255,255时相应区域就已经闪烁,但具体多少数值高光区域就开始闪烁目前还不知道。通过这一改进也说明尼康公司非常关注高光过曝的情况发生,想尽办法防止画面中高光区域被洗白。

直方图的解读

    D70的机背直方图显示不同于Photoshop。D70直方图显示的是亮度通道,水平轴用0(纯黑)到255(纯白)的灰度值来表示,左侧是纯黑色(亮度为0),右侧是纯白色(亮度为255)。纵轴表示像素多少,也就是有多少像素堆积在特定的灰度值上。Photoshop的直方图则是RGB图,显示RGB通道。所以两者图形是不一样的。

    D70直方图的显示:

1 直方图右侧像素溢出,左侧无像素。

    提示:a 曝光过度,应减少曝光量。b 画面失去高光细节,后期无法挽回。摄影师应该避免此类情况出现,除非画面里有纯白的物体。

2 直方图左侧像素溢出,右侧无像素。

    提示:a 曝光不足,应增加曝光量。b 画面失去暗部层次,溢出部分如使用NEF格式后期不保证能完全挽回。JPEG格式下基本上不能挽回。

3 像素两边溢出。

    提示:画面反差超出动态范围。如果是逆光人像或其他近距离高反差主体,可以使用闪光灯平衡补光。如果是风景照,请使用中灰渐变镜。有时候高亮度画面同时出现黑白两色也可以出现这样的图形,这种情况下可以判定为正常。

4 像素堆积成很窄的尖峰。

    提示:拍摄了灰板或整个画面是纯色的。或者是整个画面极低反差。如果极窄的尖峰在最左侧或最右侧的格子里,分别说明欠曝和过曝。如果是画面极低反差造成的情况,可以在后期用photoshop的curve工具调整。

5 像素从左到右均匀分布在整个直方图内。

    提示:整个画面极高反差。解决方法: a 改变拍摄角度,避免照度强烈变化。 b 使用闪光灯等手段给暗部补光。

6 任何左右两侧没有溢出,中间有波峰波底的图形。

    提示:正常曝光。如果画面中出现纯黑色或纯白色,或极暗淡的背景,左右分别溢出可以理解。尽量不要曝光过度,而使像素从右侧溢出。在保证右侧不溢出的情况下,鼓励尽量使波峰向右色移动。这样保证了在不高光洗白的条件下充分曝光,以减少D70产生的噪音。当然,曝光从来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故意欠曝的,也有故意稍稍过曝的。大家还是自己多实践,总结经验,理解并利用好直方图,更灵活的指导我们曝光。

复杂情况下的一些测光技巧

    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已经超出了D70这个特定相机的测光范畴,而是讲普遍意义上测光的一些小诀窍。这样可以使很多摄影入门者可以更快地找到准确曝光的捷径。

1 别忘了蓝天。

    拍摄朝阳、夕阳、晴天雪景下的风景、华灯初上的黄昏夜景、黄昏月升,用中央重点或矩阵测光读取天空的数值,按照它曝光,你将会有惊喜地发现!拍摄朝阳、夕阳最大的苦恼就是太阳在画面里起到很强的干扰作用,从而使画面曝光不足。这个时候把镜头对准太阳旁边,画面里不包括太阳,读取数值,就是它!你的曝光正确了。雪景下如果是用常规中央重点曝光经常是白雪变灰雪,没问题,读取蓝天数值,你又可以轻松搞定烦恼的曝光补偿。但此法有禁忌:阴天。别去读取阴天的天空,那样你会死得很惨。

2 时时看看绿草绿树。

    遇到森林里的瀑布,遇到阴天下的田野。中央重点测光方式把整个画面框住绿色植物,读取数值,然后做-2/3档(普通绿色)到-1.3档(暗绿)的补偿,那就是正确的曝光值。

3 伸出你的手掌,那是你的肉灰板。

    当你拿不准曝光值的时候,在同等光线条件下,伸出手掌,把手掌充满整个画面或接近充满整个画面,用中央重点测光读取数据,然后作+2/3档补偿(胶片机),D70很多时候可能要做到+1档补偿,那就是你的曝光数据。

4 数码摄影遵循的总原则应该是:人像不要欠曝,风景不要过曝。

    人像摄影时,观众的眼睛对画面通透性要求高,对噪音容忍度低,对背景曝光不很关注。这个时候要求人物主体脸上光滑不要有杂质,稍稍过曝一点点有助于消除脸上斑点。即使过曝需要后期调节,只要面部没有高光洗白,减曝光不会增加面部噪音。风景摄影强调影调层次,对画面整体噪音容忍度稍高,所以只要前期没有高光洗白,后期通过调整修改能够得到层次丰富、颜色鲜艳、噪音适度的风景照。

 

 感光度的大小在拍摄时有什么作用?

     普通照相机本身是无感光度可言的,因为感光度只是感光材料在一定的曝光、显影、测试条件下对于辐射能感应程度的定量标志。使用过传统相机的人,都知道胶卷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感光度———通俗一点就是衡量胶卷需要多少光线才能完成准确曝光的数值。感光度一般用ISO值表示,这个数值增大,胶卷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也增,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光线进行拍摄。像ISO100的胶卷最适合在阳光灿烂的户外进行拍摄,而ISO400的胶卷则可以在室内或清晨、黄昏等光线较弱的环境下拍摄。
     由于数码照相机与普通照相机不同,它包含了用于接受光线信号的CCD,对曝光多少也就有相应要求,也就有感光灵敏度高低的问题。这也就相当于胶片具有一定的感光度一样,数码相机厂家为了方便数码相机使用者理解,一般将数码相机的CCD的感光度(或对光线的灵敏度)等效转换为传统胶卷的感光度值,因而数字照相机也就有了“相当感光度”的说法。
     用通常衡量胶片感光度高低的眼光来看,目前数字照相机感光度分布在中、高速的范围,最低的为ISO50,最高的为ISO6400,多数在ISO100左右。对某些数字照相机来说,感光度是单一的,加之CCD的感光宽容度很小,因而限制了它们的在光线过强或过弱条件下的使用效果。另外一些数字照相机相当感光度有一定的范围,但即使在所允许范围内,将感光度设置得高或低,拍摄效果亦有所区别,平时拍摄应将它置于最佳感光度上这一档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