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构图】- 001

(2013-05-01 16:55:43)
标签:

转载

分类: 摄影技巧
原文地址:【构图】- 001作者:海歌

【    构图新颖的照片常常会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例如韵律重复的物体或图案、有力的对角线、强烈的颜色对比、丰富的肌理、或者富有美感的图案。应该想各种办法突出主体。平时多研究一些古典风景油画作品,有助于培养视觉的构图能力

 

大师构图五招  尼尔 

 

1、让一切保持简单
    很多摄影技法图书介绍一系列构图原则,其实这不是什么好办法,在实际拍摄中,90%的所谓原则毫无用武之地。长期在媒体工作的经验告诉我,让一切保持简单是最好的工作方式。我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就是很浅的景深人眼实际上有很强的能力聚焦于被摄主体上并用模糊的背景将其突出出来。通常,这就意味着要把主体与背景区分开来,不过时常是脱焦的背景形成一个框架构图,反而成为照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转载]【构图】- <wbr>001


    图一,是美国一位著名摄影师在幼儿园拍摄的一名4岁大的孩子,他正在跟着老师认识花园中的动物。这张照片简直就是讲解如何让背景脱焦来提高构图水平的完美例子:蜗牛在焦点内,但是由于镜头(70-200mm f2.8设定于180mm镜头)光圈全开,加上数码单反相机造成镜头焦距存在1.6倍延伸倍率,实际焦距相当于35mm相机配套镜头288mm,景深变得极浅,因此孩子的脸变得模糊起来。由于当时阳光很好,所以在ISO200感光度下,相机最高快门速度达到了1/4000秒。
    通过经常使用、改进、修正和升华,这种技术就会变得炉火纯青,如果你能驾驭这一方法就会发现它十分有用,特别是当你努力想让构图变得有趣起来的时候不妨试试减小景深的办法。


1.8米时最糟糕
    最傻的办法是将相机举到眼前来拍摄。好照片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从什么角度拍摄,以及拍摄什么。最好的照片,就是在摄影者发现了最适合被摄主体的角度时产生的,很令人惊奇的是很少有被摄主体适合于在人们站立时的眼平高度大约1.45-1.8米)来拍摄:这是一个事实,因为大多数人也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景象——确实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说弯下膝盖,或带上一节摄影短梯去拍摄能拍到更好的照片。
    不知道你注意没有,大多数世界上最好的摄影师经常穿着粗斜纹布料缝制的工作装,而他们之中很多人都以此为傲———这可不是什么巧合,那是因为他们经常需要跪着工作,躺在地上取景构图也是常事,因为只有常人所未见的视点才有可能创作出出色的作品,以至于有的摄影师不无自嘲地说自己长了一对“女仆的膝盖”。


    [转载]【构图】- <wbr>001图二, 是使用佳能G1在美丽的英国牛津大学城拍摄的,当时使用了可旋转的LCD以靠近地面来拍摄,不会因为要趴在地上拍摄弄脏自己。镜头用鹅卵石垫高了5厘米,以便通过超广角来为照片增加一种戏剧性效果。以我这1.7米的个子,很可能像旅行者一样匆匆而过,错过这一视点,不能拍出这种与众不同的照片———尽管对我这种古怪举动的不解都在照片中的路人脸上表露无遗。
    我要告诉你的是,当你拿起相机时就要考虑镜头的高度。如果你以正常高度站着拍摄,其实也毫无问题,但我个人90%卖出好价钱的照片都是在1.2米以下或2.1米以上拍到的。


使用框架构图
    把观看者的兴趣点留在照片的边框以内绝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不得不使用各种技术来把观者的目光尽可能长时间地留在照片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制造”一个框架来“框”住目光。

 

    图三,[转载]【构图】- <wbr>001拍摄的是一位在儿童游戏室内的女孩子,我的办法是将木窗也拍在内———为观看者游离的目光制造一个心理上的“框子”。由于上下、左右都有木框,这种构图上的限制最大地满足了我限制观看者目光的要求。窗子、门、抽象的形状、色块和阴影都可以帮助你完成这个视觉“诡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框式构图”无论少了哪个方向的“框”都可以,但绝不能少了底部的“框”,否则感觉上会令人不舒服。


    其实,有很多其他基本规则值得铭记(所有摄影规则都可以被打破,否则就不会有创意存在),比如避免被摄者被画面边缘切割或一部分人物肢体被画面中的框架割裂等,不过,最重要的是防止照片的边缘出现无关紧要的“零碎”或者照片一角有极为明亮的亮点。


    学习摄影,最好的方法第一是去试,其次是犯错误,最后是向你犯的错误学习。数字摄影的普及使得我们有越来越多机会面对毫无先例可以借鉴的时刻,要敢于利用构图的基本原理并加以变通,敢于通过实践把它变成可资借鉴的先例。

 

留下给人思考的空间

    通常,我喜欢使用比较紧凑的构图,但这不等于有些被摄主体要“哭着喊着争夺”空间。有时,前景或后景可以留下很大的空间,这样更有助于强调主体。将很小的主体置于很大的空间中,能够帮助你讲述一个故事。如果你将一个人放在照片角落上,能够暗示寂寞或者攻击,反其道而行之则可以表现相反的意境。 [转载]【构图】- <wbr>001

    图四, 是一个在一座豪华古宅前的草坪上随意站着的一个小女孩,正在享受她的自由。照片拍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大约7.5米高处),隔着一块玻璃,背景是模糊的草坪,而将她置于照片右上角则暗示她有很大的空间。正常情况下,好照片的标题都没有什么作用,但此时确是不可或缺的。
    在照片中环绕孩子的空间充满了整个画面,构图十分简单,但效果十分具有冲击力,使得照片有一种神秘感。当然,如果孩子的母亲在空旷的左下角就会使这张照片表达的信息完全相反,但仍然会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但可能内容完全不同。简单的照片往往是最有冲击力的,这张照片也证明:简单并不意味着吝啬

有一双能够鉴别细节的慧眼
    每个人拍摄同一个场景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选择,即使很多第一流的摄影记者一同去拍摄同一新闻发布会,摄影记者个体的差异都会使得各个媒体刊发出迥异的照片来,这其实也是摄影之美。


    图五,表现了大象眼睛的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是为了拍摄一组广告,有另外5名摄影师也在争夺这个项目。[转载]【构图】- <wbr>001广告的核心是一只年幼的亚洲象,创意是举办一场面向在校学生的环境艺术比赛并在比赛期间拍摄,我们费尽气力拍摄了一组包括这只大象、三名小学生和一些油画颜料、画架的照片,构图看起来就像有好多大象一样显得十分凌乱。为了把一切都拍摄下来,我们都使用了17-35mm镜头,只不过我比他们另外5个人拍得都快就是了。于是我将第二台相机换上了70-200mm镜头,把变焦推到头,然后按下快门。于是,一张强悍的、富有趣味的、与众不同的照片诞生了,广告主在照片上打上了大字标题并广为散发,很多杂志的封底都印有这张广告。我拍摄的其他那些大象躯体上刷有广告色的照片尽管也很有趣,但都没有入选。


    当这张照片最终被报纸排版之后,受到启发的编辑认为它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点,于是也就不再坚持照片一定要把整个故事都拍摄下来的要求。后来,这张照片曾用于很多场合,比如家庭相册封面、明信片等。   ----  来源《中国摄影》 

 

 

三分法

在将主体置于画面中心以外时,可用三分法作为构图指导,如下图所示图1

[转载]【构图】- <wbr>001

 

    在拍照之前,先想象一下将整个画面纵横均分为三等份,得出四个交叉点,这便是良好构图中主体应处的位置。而具体将主体置于哪个点上则取决于主体本身和你想如何表现它。图2


[转载]【构图】- <wbr>001 


我们将主体置于右上点,这样可以表现出阴影和那行将视觉引向海鸥的脚印。图3
 

[转载]【构图】- <wbr>001


灯塔位于右上点,因为其余部分的走势与画面布局相吻合。图4
 

[转载]【构图】- <wbr>001


    在这张例图中主题控制得很好。你可以将主体置于栈道上任何位置,但根据三分法,目前的位置是最好的,而且这种构图在画面中为主体指出了明确的行进路径(翻译心得:从而产生悠远和纵深的感觉)。图5
 

[转载]【构图】- <wbr>001


在主体移动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路径问题。通常要在行进方向的前方留下足够空间。图6
 

[转载]【构图】- <wbr>001


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这就是后果:这位慢跑者看上去要跑到照片外面去了。图7
 

[转载]【构图】- <wbr>001


将主体置于左下方,既符合三分法,又为主体留出了足够的移动空间。图8
 

[转载]【构图】- <wbr>001


又一张运动照片,重点就在于:要在运动物体的前方留出更多空间。图9
 

[转载]【构图】- <wbr>001


在画面纵向分割时也可应用三分法,上图中的船和地平线位于中间,给人静止和呆板的感觉。图10
 

[转载]【构图】- <wbr>001


    让我们把地平线提高到上三分之一处并将船置于左边,记住,这里所说的不过是些指导性原则,如果你不喜欢这样构图,就换另外一种试试看。图11
 

[转载]【构图】- <wbr>001


    像这样,把地平线降到下三分之一处。通常而言,在风光照中要把地平线置于三分之一处,而很少摆在正中。图12
 

[转载]【构图】- <wbr>001


    就像地平线最好不要在正中一样,纵向物体也最好不要摆在中间位置。例如,在左图中纵向物体位于中间,而右图中摄影者仅移动了一下相机,就得到了更有表现力的照片。

 

 

谈谈构图法则 

 

  然而,有许多摄影者常不细加注意取景器内的整个画面。只要主体在画面内和焦点内,他们就不细看画面四角还潜藏着什么杂物。

  对一个景物进行取景,这就确定了所选取的每一部分。因此,拍摄时易于忽视的那一小块不雅观的杂物就会在所拍照片上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一旦按下快门,视点就固定下来了。实际事物摄录在胶片上就改变不了,只能作分析研究。

  要达到良好的画面构图,就得经常练习,使构图技巧娴熟,几乎成了本能。那时我们就会见景生情,随机应变,而不致盲目听从一般的陈规旧套。如果我们刻板地去运用一些"法则",那么所拍照片就会显得呆板,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照片倒是合乎格式,就是不够味儿。"例如,若使刻板地运用"三分法",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原来,旧时候人们想用"三分法"给视觉上的协调提供可靠的数学根据。

 

  大多数富有经验的视觉艺术家都熟知"三分法",而且这种方法对他们的工作也可能是适用的。当然,这并不是一条真正的法则或定律,只不过是设计和赏析艺术作品方面一个有用的起点。基本上说,一幅照片可以用想象或各用两根横线和直线分为三个大小相同的部分。这四根线的相交点为画面中自然的焦点,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很自然,不论在生活或是在艺术中,我们都谋求和谐的关系。一幅正确运用三分法创作而成的摄影作品可能向观众传达出和谐的感情,即使他们并不完全明白个中理由。正如一般所说的,凡事只要是对的,大家就本能地明白它。相反,违反一般常规的画面构图会显出异常的样子。明显的不协调可能不适于宁静的风景照,但它恰恰是街头摄影家所需要的。违反常规的构图可能强调出或象征着城市里行人来去匆匆的景象。

  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要尽量多向画家和摄影家们学习构图知识。我们应当熟悉构图法则,但不能让它们束缚得紧紧的。只要我们立意要打破常规,那就会明白何时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照片只能是一幅一幅拍摄的,每次拍摄时都必须加以构思。当然,画家拥有较大的艺术自由,例如纽约市导游手册的封面就是一位画家将该市大多数著名建筑物的外形特征集中起来画成的一幅画。而摄影家只能限于拍摄现场的东西,他确实没有办法把多处名胜古迹一同摄录在一个画面里。

 

  我们眼前的景物转瞬即变,往往没有时间来考虑:"三分法"等一类构图法则。但是,若有了经验,构图处理就容易多了;无意中我们会发现所拍照片带有一种韵律和节奏感。构图方面的敏感变成为视觉反应的一部分,可以认为这是必然的结果。

 

照片构图与观察力

 

    摄影师能够把千变万化的素材加工成为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品,通过变换摄影器材,他能够巧妙地处理这些素材,发挥出无限的创造潜力。和流行歌曲作者不同的是,他不能从形体上改变题材。只有具备训练有素的锐敏的视觉他才能运用想象力进行构图。这里我们将讨论的就是这种对构图十分重要的观察力,以及能使一幅摄影作品具有独创性的一些构图基本规则。

  规则也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尽管在摄影构图中有一些应当遵循的规则,但这仅仅是为避免一些典型的弊病。

 

  一、地平线和三分法
  
三分法以及“千万不要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中间”,这两个规则或许你已经很熟悉了。就拿三分法来说,为了取得最佳效果,这是一个可以运用或者说可能被滥用的一项规则。设想把你的画面纵横均分为三份,这样你就得到九个长方形或九个正方形。

  从理论上说,在风景类的照片中,地平线应该置于两条横线之一的位置上(例如上横线),被摄体或者镜头焦点应在下横线和纵向钱之一的交叉处。当然,这一规则将适合某一些照片(例如风景照片),它可以造成一种和谐的构图。

  还有另外一种处理地平线的规则,即不要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中间的位置,因为这样会把画面切割为二。如果天空景致特别迷人,就给它大部分画面,如果不是这样,就把地平线移到上方,以避免平淡无味的天空占有更多的画面。

 

  二、被摄主体,不放中间

  把主要被摄体放在画面中什么位置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你把能用来改善并增加画面趣味性的衬景放在什么位置上,也是举足轻重的。

  拍摄人物时,摄影者通常总是想把他们直接放在画面中间,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弊病,这就使画面四平八稳,如果水平握持相机,看起来就会更糟。转动相机以取竖画面,把人物移到画面一侧,再配以有趣的背景,就会大大改善构图。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衬景就能得到更有趣味的构图,让人物站着或靠着一个有趣的物体,如装饰考究的铁栅栏、门柱或背靠树木,例如让人物偏离画面正中并且竖握相机拍摄。

 

  三、背景前景,虚实有序
  
千万不要忘记,你最终得到的照片将包括你在取景器里所见到的一切,画面将不仅仅只有你所要拍摄的主题。你必须考虑到背景和前景。你的主要被摄体应与照片上其它物体保持和谐,注意背景不要破坏或转移人们对主要被摄体的注意,而应尽可能完美地烘托主要被摄体。

  如果背景繁杂,可用调节光圈的方法使背景焦点不实,如还感到不理想,还可以用更换镜头或变换拍摄角度的方法以改变背景。

  要避免被摄体后面出现的高大物体,例如树木、路灯杯柱等,因为它们看起来象从主要被摄体上长出似的。画面边缘出现一部分焦点不实的人体也可能造成不良的效果。

  如果人物是主要被摄体,被摄人物就应姿势自然,不要立正站着,不要看镜头,让他们望着画面外的远处,或让他们看书读报,这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手段。

 

  四、边框的选择
  
这种技巧常常用于“巧克力糖盒”的装璜摄影。它包括用前景的物体框住景物或被摄体,最常用有树枝、拱门、装饰漂亮的栏杆和庭门等。

  拍摄前,你可以利用光圈和景深预测装置来使主体周围的景物焦点清晰或焦点不实。画面上方和一侧焦点不实的树枝将有助于框住所摄景物,并使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到被摄体上。焦点清晰的边框可能也是很吸引人的,但它们可能会与主体分庭抗礼。

  古代欧洲城市常见的拱门可以把视线引到狭长的鹅卵石路径或为田园景色加上边框。

  古建筑物外面的装饰考究的栏杆和庭门可以使建筑物照片更加别致风雅。接近拍摄并且利用前景作为边框就要使用小光圈,因为这类照片边框和被摄体都应当在焦点上。

 

  五、阅读画面,利用线条
  
在很多方面,欣赏一幅画面宛若读一页书。我们的视线全自然地横扫画面或进入画面而落到焦点上。典型的例子是一条自画面下方弯曲的小径会把你的视线引到靠近画面上方的人物或建筑物上来。看这样的画面时,你的视觉就会下意识地跟随这条小径,自下而上地来到拍摄焦点。

  画面上的对角钱也会引导你的视线,例如一条蜿蜒的海岸线或者流经峡谷的江河都会引导你的视线。顺着这类对角钱,你往往会观察到视线好过的所有画面成分。

 

  六、图案结构
  
如果你注意观察的话,到处都能发现一些图案结构,利用在日常物体上发现的图案结构能够创作出趣味盎然的,甚至是超现实的照片。

  很难一下举出例子,因为能拍摄图案照片的可能性是无数的,你可以寻到现成的图案,也可以从玻璃上的倒影中得到图案。此外,不同颜色的类似物。现代楼房的混凝土和钢材的建筑结构都可能成为图案。你还可在结构设计中找到相似的或重复的部分,选择一个适当的视点,在即景器中进行一番周密的剪裁,你便可以得到这类图案照片。

 

  七、填满画面
  
另外,对某些种类摄影非常有用的构图法是使被摄体填满画面,对于动体摄影来说这是一种特别有用的技术。你所需要的只是被摄体,它周围的一切都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会分散人们对趣味中心的注意力。

  接近被摄体,但不能漏掉任何重要部分。用一个动作填满画面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带有杂乱背景的一幅动体照片不是一个完美的照片。

  这种技术不仅仅可用来拍摄动体,如果你要拍摄静物,而画面中又不需要表现其它物体,这时你可以靠近被摄体使波摄体充满整个画面。

 

  八、器材
  
选择适当的器材在构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需要满满一大提包的镜头。虽然富有选择力与想象力的眼睛仍然是最重要的,但是选择适当的工具有很大帮助。

  可变焦距镜头在构图中是最有用的工具之一,通过变换焦距和视角你可以精心地选择被摄体,而且不用移动位置进行拍摄。你还可以去掉难看的或有干扰性的物体,或把画面充满从而取得更大的效果,你也可以把更多的景物包括进来而获得一个更好的透视和更大的景深。

  如果你必须在远处进行拍摄的话,望远镜头有助于把动体充满画面。半广角镜头对场景和风景照片是很有用处的,它有助于你完成“三分法”构图,给你较大的取景范围,从而有助于拍出带框的画面,同时还能把前景物体也摄入镜头。

 

摄影构图:直角灵便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在横幅或竖幅画面中均可选用,其特点是竖边直线可显示景物之高耸,底边横线又具有稳实、安定感,并且富有运动感,具有正三角形式和倒三角形式构图的双重优势,同时左右直角灵活多变,很受摄影家们的喜爱,所以使用较多。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的灵便性,不仅表现在左右两边,横竖均宜,而且还表现在底边长竖边短或底片短竖边长均可选用,只要三个角中有一个角可形成直角,便可用这种形式构图。

 
 

构图的均衡美

 

 


1.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常可见到,特别在舞台摄影中用的较多。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都不是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因为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的,拘谨的和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为多。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的对比。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画面结构的均衡,除了大小、轻重以外,还包括明暗、线条、空间、影调……等均衡的作用。
2.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拍摄生活照片,主要是以人物为主,因此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人物与背景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有些人物照片被杂乱的背景所淹没,主体的人物被挤到一边,这是很遗憾的事。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 ①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②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3.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所谓“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A:B=B:A+B,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提5:8的比率来表示,对于实用,尤其是摄影的构图来说,已经是足够准确了。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黄金分割的作用
   ①处理好画面的稳定感——稳定在摄影作品中一般指景物的水平线、垂直线是否正确。
   ②处理好画面的空白——空白指画面上的空间,一般在拍摄动体照片时,必须注意运动方向的前方要留有一定的空白,这样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在人物拍摄时,人物视线的前方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就不会留下阻碍的感觉。
   ③调整视觉重点的位置——照片上最能吸引人的那一部分,就是视觉中心。若要突出主体形象,就要安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