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茶叶基本分类法及功效
(2013-04-29 16:17:32)
标签:
转载 |
分类: 健康饮食 |
原文地址:茶叶基本分类法及功效作者:味道摄影
按色泽(或制作工艺)分类可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 【绿茶为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 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绿茶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但性偏寒,脾胃虚弱的人不宜多饮。 代表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 【黄茶为微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 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 黄茶属发酵茶类,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按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很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者都可饮而化之。 代表茶有蒙顶黄芽、霍山黄芽 【白茶为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为20~30%) 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省(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茶中多糖类物质基本未被破坏,是所有茶中茶多酚含量最高的。而茶多酚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功效,因而糖尿病患者最适合饮用的是白茶。且喝时应注意用凉白开水长时间浸泡 (7~8小时),于清晨和晚上喝,不能用开水冲泡,以免高温破坏茶多酚。 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 【青茶为半发酵的茶】(发酵度为30~60%) 亦称乌龙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有绿茶的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 代表茶有文山包种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茶、 武夷大红袍 【红茶为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 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其汤色以红色为主调,故得名。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比绿茶含有更多的咖啡碱,提神利尿的功效也较绿茶要好。一般认为,红茶是温性的,特别适合肠胃较弱的人喝。 代表茶有滇红、宜兴红茶 【黑茶为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 是我国生产历史十分悠久的特有茶类。在加工过程中,鲜叶经渥堆发酵变黑,故称黑茶。黑茶既可直接冲泡饮用,也可以压制成紧压茶(如各种砖茶)。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因以销往边疆地区为主,故以黑茶制成的紧压茶又称边销茶。 茶性更温润,去油腻、去脂肪、降血脂功效更显著。平时饮食结构以肉制品为主的消费者可选择黑茶饮用。 代表茶有普洱茶
前一篇:[转载]各类茶叶加工方法
后一篇:[转载]春三月最宜喝什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