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RAW格式照片基本调整处理方法

标签:
转载 |
分类: 摄影知识 |
RAW 格式拥有很多的优点,这里先不探讨这些方面的问题。很多人不用
RAW 格式,原因就是因为“麻烦”。常用的 JPG 格式拍完就可以直接出片或在 PS 中处理,而 RAW
得先用专用软件解放出来,再转换为各种可处理的格式二次处理。从操作上讲多了一个步骤。掌握其中的技巧后,处理 RAW
格式还是很简单的一件事,特别是 PS 中内置了 RAW 插件。不过本人还是喜欢使用 CANON DPP 专用软件来处理 RAW
照片,一样非常容易。
第一步:曝光量调整
RAW 格式可以对曝光量在一定范围内作补尝调整,效果比已经生成 JPG
格式再调整要好得多。通过调整工具菜单最上面的“亮度调整”(即曝光调整),拉杆可以作 -3/+3 档范围补尝曝光量。不超过 -1/+1
档曝光调时效果最好,严重过曝或欠曝的照片即用尽 -3/+3 档的补尝量,效果也不会太好,噪点相当多。
+0.5/-0.5 档补尝下的效果(图3)
第二步:白平衡调整
这里不是介绍如何获得正确的白平衡,而是如何使用白平衡调整功能,获得最好的效果。最佳的建议是拍摄的前期,就处理好你的白平衡,先在照片上获得你认识最准确的色彩。若色彩本身偏差较大,处理起来就相当麻烦。白平衡功能选择标签中有多个选项,可根据自己拍摄的情况选择,这与相机内置模式相同。但多数情况理都不够完美的。
下面样图在拍摄时采用了特殊光源照明,已经使用“手动白平衡”确定准确的色彩。所以在白平衡选择标签中的“拍摄设置”即不加任何处理的情况下色彩就保证了准确。再看看“自动”的情况下,在特殊光源下,自动白平衡往往也是不可靠的。“色温”虽然可以在
2800K - 10000K
中大范围调整,但也并不一定能得到准确色彩,因为除了色温不同外,还有色调也受光源影响,需要在“调谐”功能微调。“单击白平衡”是一个后期“手动白平衡”功能。假如你的照片中含有白色或灰色的(单色)物体,可以选择“单击”功能,用试管点击单色区域(不是过曝的地方),让软件自动获得白平衡设置。这个与相机中的手动白平衡相同,区别一个是拍摄前在相机记录处理参数,一个是在拍摄后在软件中处理,随机内软件与后期软件的不同设计,效果也可能存在区别。
第三步:图片样式与色阶曲线
“图片样式”是一种简单化的个性色彩模式选择功能。DPP 2.03 版本带有与 EOS 5D
机内相同的“图片样式”,让用简单选择当中一个自己喜欢的照片模式,就可以得到要调整“饱和度、色调、曲线、锐度”等多项功能的效果。这里要求不高的用户可以直接选用自己喜欢的样式就可以了,不必多介绍。
左是未调整图像,右:把黑标尺调到近中间时,这条标尺左边的信息就变为全黑了,这部份的细节也就消失了未调整前的照片相对调整后的照片,反差要弱,但保留了所有细节。细节并不一定都要保留,可根据个人需要略作调。
第四步:色调、饱和度、锐度
虽然有白平衡功可以调整色彩,但对绿色作用不大,增设一个由洋红到绿色之间的色调调整功能,方便对白平衡调整不了的偏色再作微调,与“调谐”功能近似。这个只要按自己要求选择就可以了。饱和度相当于机内设置的“饱和度”功能相当,调整色彩饱和量,满足个人的喜好。
锐度是一个关键的地方。旧版本 DPP
在输出时才有锐度可调,不能预调整后的效果。新版本已经把这个功能升级,可以即时观察锐化后的效果。设置在“0”的时候,照片没有经过锐化。旧片从
0-5 级可调,新版本细化到 10 级。
看看下面照片局部锐化的效果对比。(图9)
锐化效果对比
经过以上的调整后,需要取得完成的照片,在菜单中点击“转换并保存”功能。RAW 格式调整完后,需要转换为一般通用的图像格式。DPP
软件可以输出两种最常用的格式:JPG、TIF 。JPG
为有损压缩格式,特点文件容量小,但再处理的空间也少,适合要求不高的常见场合使用。而 TIF
是无损格式,文件量大,占空间。需要再处理的时候就非常适合。当中还包括“8BIT/16BIT”格式,指色彩位数。8BIT
最常用,16BIT 的文件容量大一倍,绝大部份输出设备还体现不了 16BIT
色彩格式的优势,在屏幕上也区别不出两者,只不过需要保留更多“数据”的用户可以选择此格式,让处理的空间更广阔。
选择 JPG 格式时,图像质量选择越大,文件容量也越大,建议使用“8” (图11)
需要直接出片的用户:曝光 --> 白平衡 ---> 图片样式
--> 曲线与饱和度 --> 锐化 -->
输出JPG
需要二次处理的用户:曝光 --> 白平衡 ---> 微调曲线饱和度
--> 锐化 --> 输出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