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美之行(三)

(2009-01-03 14:48:17)
标签:

旅游

分类: 异域风情

    俯瞰巴西利亚

    里约热内卢时间2月16日9点40分,我们乘飞机离开里约前往马瑙斯,飞机途经巴西利亚时要降落暂短停留。由于不下飞机,只好借飞机起降之机俯瞰巴西利亚了。可能是我的姓氏拼音第一个字母在我们一行五人中比较靠前的缘故,每次坐飞机我的座位基本都是A座,这为我欣赏和拍摄窗外美景提供了方便条件。从飞机的舷窗向前望去,如同飘浮在云海之中。近观白云感觉奇特,其变幻着造型,调整着疏密,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不同景观。时而万里无云,时而“浪花”朵朵,时而遮天蔽日。白云、蓝天在天际一分为二,色彩分明,蔚为壮观。向下望去,一幅幅美景尽收眼底。河流如同玉带,曲折、绵长地穿梭于绿色的山川和平原中。田野上到处都是大小不等、非常标准的圆圈形农田,和周围不同环境的颜色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五彩斑斓的美丽图画。我至今也不懂为什么要造出如此圆形的农田?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飞机飞行大约一个半小时后,来到了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上空。这是一座享有“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美称崭新的现代化城市。1956年当时的总统为了发展内地决定迁都,1957年正式动工,历时三年七个月的时间,于1960年建成了这座现代化的都市,同年4月21日,巴西首都正式从里约迁至巴西利亚。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目前巴西利亚也是联邦区政府所在地,联邦区面积5822平方公里,所属城区和卫星城共19个,总人口约200万。巴西利亚以其独特的建筑闻名于世。其总体建设计划由建筑大师卢西奥·科斯塔完成。巴西利亚宛如一架驶向东方的巨型飞机。整座城市沿垂直的两轴铺开,即:向机翼南北延伸的公路轴和沿机身东西延伸的纪念碑轴。机头是三权广场,机身是政府机构所在地,机翼则是现代化的立体公路。三权广场左侧是总统府,右侧是联邦最高法院。广场对面是国会参众两院,两院会议大厅建筑外观如同两只大碗,众议院的碗口朝上,象征“民主”、“广开言路”;参议院的碗口朝下,象征“集中民意”。国会的两座28层大楼之间有通道相联,呈“H”型,为葡语“人”的首字母。三权广场上的议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总统府和外交部水晶宫等是巴西利亚的标志性建筑。1987年1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巴西利亚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可惜的是我没有航拍到巴西利亚飞机型的建筑布局,但巴西利亚这座真正建立在绿地上的首都,其年轻、漂亮的容貌还是给了我一些直观的感觉。飞机在机场停留时我还抓拍到一架刚起飞的飞机,也算是一个小小意外的收获。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热带雨林中的都市----马瑙斯
    飞机从巴西利亚起飞后大约飞行三个小时,于马瑙斯时间13点开始下降。透过云雾,直视一望无际的莽莽亚马逊热带雨林和逶迤流淌着的亚马逊河,真是令人兴奋。

南美之行(三)

    马瑙斯是亚马逊州首府,位于巴西西北部,座落在内格罗河左岸,离内格罗河与亚马逊河汇流点约17公里。马瑙斯因临近赤道,炎热多雨,植被茂盛,附近多热带森林,被称为热带丛林中的现代化河港。马瑙斯文化事业发达,旅游设施完善,是巴西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它的周围可以领略到亚马逊流域的独特风情。马瑙斯市始建于1669年,大约一百年前,西方国家发现这里是地球上惟一生长着橡胶树的土地,由于橡胶的奇异功能使马瑙斯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瞩目的地方。成千上万的巴西人和外国人蜂拥而至,采集橡胶乳液,制成橡胶球运往世界各地,马瑙斯从此富商云集,财源滚滚,很快就发展了起来。谁能想到马瑙斯的一个小小的市场竟然是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设计的,城里的大剧院至今都能够与欧洲的任何一个歌剧院媲美,按当时情景马瑙斯俨然已经成了世界大都市。但好景不长,这里的野生橡胶很快就被东南亚的培植橡胶所取代,马瑙斯一度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马逊地区热带资源的开发和石油的发现,加之1957年巴西在此设自由贸易区,又逐渐恢复了马瑙斯的生气,人口由1940年的6.8万增加到1966年的21万。1967年设立自由港,鼓励国内外资本建设工商企业和农场,遂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工业主要有石油提炼、电子、摩托车、木材加工、橡胶、制革、黄麻、食品等。输出橡胶、巴西坚果、硬木、柯拜巴油、可可、鱼干以及电子产品和黄麻制品。农产品主要有柑橘、木瓜等水果。马瑙斯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浮动码头,全长1313米。
南美之行(三)     走出马瑙斯机场,接我们的导游是30岁左右的吴小姐,南方人,个子不高,人还挺随和的,和里约的王女士比小吴还是让人感到有一些亲切感。我们首先来到一家餐厅吃午餐。餐厅很大,其实就是搭建的大木棚,因为四壁没有墙体和窗户。午餐是自助巴西烤肉,很丰盛,味道也算香美可口。餐厅一角有一男子为来此就餐的游客弹唱巴西歌曲,还愉快地配合着客人与其合影和拍照。吃饱喝足后,我们来到下榻的酒店,是一个印度人开的叫泰姬陵的五星级酒店,其实也就相当于国内三星级,房间里有电熨斗、咖啡壶和两袋咖啡。放好行李简单洗漱后,我们下楼乘车开始游览马瑙斯。由于天下着小雨,我们改变了原计划,把明天要去的有些地方调整到今天进行。首先来到位于内格罗河岸边的小商品市场,市场很大,摊位密布、拥挤,这里有巴西国产的日用百货、传统手工艺品和当地土特产品,也有进口的各种消费品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市场的前面是一座古建筑,所以这个市场叫古建筑贸易市场。从市场出来我们来到黑河滩,这里算不上什么景点,随便照几张像就离开了。汽车经过一片棚户区时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小吴介绍说这是贫民窟。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一位年轻的母亲和三个孩子挤在门框里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友好地和我们打着招呼,眼神中透着真诚和纯朴。一片片简陋的木屋由木桩支撑在低洼水地上,真有些摇摇欲坠的感觉。路旁还停着小汽车,小吴说巴西人比较喜欢车,有的人虽然住在贫民窟,但可能拥有自己的汽车,尽管有些破旧。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离开贫民窟来到马瑙斯市中心的教堂广场,广场正中的纪念碑四面分别刻着亚洲、美洲、非洲和欧洲字样的雕塑。广场旁边是马瑙斯标志性建筑----玛瑙斯大剧院,这是繁荣时代的遗留物,具有百年历史。玛瑙斯大剧院仿照巴黎歌剧院建于1896年,耗资1000万美元,是当年用橡胶到欧洲换回原材料修建的。现在她仍是一座不失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剧院的正面饰以白色浮雕,巨大的廊柱支撑出建筑的气势。除了以巴西硬木做地板外,其他一切都从欧洲进口。据说大剧院大厅里,大理石石柱进口自意大利,雕花铁栏来自西班牙,水晶灯饰是法国制造。剧院有685个座位。广场另一侧是一座教堂,这座教堂只有一个塔楼,不对称,据说教堂刚刚兴建的时候,什么建筑材料都要从欧洲运来,而当时运送塔楼的另一只轮船半途沉没了,只运来了一座塔楼,所以巴西人也就凑合着只用了一个塔楼。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广场离我们下榻的酒店很近,汽车离开广场刚转过一个弯道就到了酒店。晚餐以及我们在马瑙斯余下的早、午、晚餐都要在这个酒店安排,因为酒店里有一个专为中国人就餐用的中餐厅。餐厅有50多米大小,一面墙上贴着中国春联,春联横批下方摆放着一幅毛泽东画像,电视里经常播放中央第四套节目。虽然餐厅装潢比较简陋,与五星级酒店不相称,但环境让你感到熟悉和亲切,若不是巴西服务员时常出来端汤送菜,还真忘了是在国外呢。

南美之行(三)

    第二天早起后,我们几个走出酒店在附近转了一圈。马瑙斯市内建筑风格别致,街道整洁,有高楼、有别墅,房前屋后鲜花锦簇,道路两旁树木也很特别。沿街房屋前电线如同蜘蛛网一般繁密交错,一方面看出巴西电力资源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反映出巴西在城市建设规划、用电安全管理方面比较弱,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感受神秘的亚马逊
    吃过早餐,我们出发来到内格罗河码头乘船游览神秘的亚马逊。
    亚马逊河位于南美洲北部,发源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的东坡,有两支河源:一支为马拉尼翁河,通常以该河作为亚马逊河的正源;另一支为乌卡亚利河,该河源头名叫阿普里马克河。马拉尼翁河及乌卡亚利河穿过祟山峻岭后在秘鲁的瑙塔附近汇合。1000多干支流蜿蜒流经南美洲7个国家,最终汇入大西洋。全长6400千米,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为世界第二大河。亚马逊河从秘鲁的伊基托斯至巴西的马瑙斯叫索利默伊斯河,内格罗河河口至大西洋段才称亚马逊河。亚马逊河向东奔流横穿巴西的北部,于马拉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亚马逊河流域面积705万平方千米,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40%;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约6600立方千米,相当于世界河流注入大洋总水量的1/6。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内格罗河是亚马逊河最大的支流。内格罗河港码头前停泊着一些巨大的轮船,在河道上也不时地遇到大轮船,亚马逊河的宽阔水面可以让海轮直接开到内陆的玛瑙斯。马瑙斯没有通往外地的铁路和公路,其交通全靠航空和水运。亚马逊河上的客轮非常有特色,大部分的船舱里面只有几排柱子,旅客乘船自带吊床,拴在柱子上便是座位。内格罗河因沿岸沼泽多腐殖质,有机物的分解使河水黝黑,因此也叫黑河。从马瑙斯浮动码头顺流而下20来公里,便到了内格罗河与亚马逊河交汇处,呈现出两河交汇的奇特景观。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一边是银光闪闪的亚马逊河白水,一边是黝黑乌亮的内格罗河黑水,形成黑白分明的一条分界线,两条颜色不同的河流相互依偎,交汇后相拥10几公里才渐渐融为一体。船工用两个玻璃杯分别装上黑水和白水让我们比较,没想到黑水清澈透明,白水则浑浊不清。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离开两河交汇处游船驶向亚马逊河深处,我们来到了一个很大的漂浮在水面上的餐厅吃午餐,品尝当地印第安风味美食。饭后小吴带领我们穿过水上餐厅和印第安人工艺品市场,走上了一条用木板搭建的独木桥,直通密林深处。我们赶紧拿出驱蚊喷剂,涂抹在裸露的手、胳膊和脸上。此时确实有些近距离地探秘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感觉,那种好奇心和神秘感越往里走就越感到强烈。停下来环顾四周,我们已被突兀高大、奇形怪状的树木所包围。走出几百米后来到一个茅草做棚顶的亭子上,其实是一个观景台。站在亭子上眼前豁然开朗,密林中出现一片空水面,水面上浮着一片片又大又圆的莲叶,有人叫它帝王莲,也有人叫它睡莲,有的莲花正在开放。一条鳄鱼伏在水面上,等着猎物的出现。一些枯树残枝横七竖八地躺在水中,水寄生的植物铺满了水面。这些原始的特色,可以让你返璞归真,让你拥抱自然。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返回到水上印第安人工艺品市场,我们一边采购一些小纪念品,一边与经营摊铺的印第安人照相。她们都很友好地接受拍照,特别是买了她们的东西后会更加高兴地配合你。我花了12巴币买了一支巴西红木大嘴鸟,还让卖我大嘴鸟的印第安少女在鸟上写上她们的文字,其实我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来餐厅吃饭前我们乘坐的是一艘大船,船上还有一个中国团,到餐厅后我们两个团就各自行动了。逛完工艺品集市,小吴带我们五人换乘一艘小船继续探访亚马逊,要从水路穿越一段雨林。小船从宽阔的河面驶向了越来越窄的河道,两边的草地上小憩的各种鸟儿清晰可见。小船拐进了一条狭小的河岔里,两边的树木全都泡在水中,往密林深处望去,根本看不到头,茂密的枝叶几乎遮挡住天空。小船在密林中快速行驶,有时船底还刮碰倒在水中的树干,真有些让人担心船会搁浅在这里。小吴介绍说现在是夏季雨水较大,水面上升淹没了倒在水中的树干,不然船是开不进这么深这么远的。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小船穿越了一段雨林后河道也渐渐放宽,河道两边散布着一些印第安村落。印第安人在岸边或水中架起小屋,用小舢板和小的机动船作为雨林中出入的交通工具。一些妇女和小孩划着原始的小木船或独木舟在河道里穿梭,见到游客就靠过来,拿着树懒和颜色鲜艳的鸟等小动物让你拍照,然后要一些钱币或物品。树懒是一种形状略似猴子,产于热带森林中,动作比较迟缓的哺乳动物。有只小船与我们相遇并靠拢过来,船上坐着20岁左右的两个少女和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她们应该是一个家族的。小吴和她们交流后告诉我们,船上坐着的有一对是母女俩,妈妈20岁,女儿8岁,大概印第安妇女12岁就开始生儿育女了。她们的到来让我们很高兴,拍了不少照片,给了她们2元巴币,还给了不少口香糖、熏鸡翅等食品,看得出来她们很满足、很高兴。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小船又驶向一处水上大木屋,这里有很多当地印第安人在此等候,拿着鳄鱼、树懒等动物与游人合影拍照。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来一个团换一家人,多是小孩和妇女。和我们照相的这家我们给了10元巴币,小孩子都愿意要吃的东西,因为给钱他们都得交给大人,自己得不到,幸好我们带的口香糖等还有不少,把它们分给了孩子们。我们还支付了10元巴币,观看了金龙鱼、银龙鱼,付钱后,当地人把沉在水中的巨大木箱一点一点摇出水面,快见底时露出了这些圈养的鱼。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小船驶到一处林边停下,船工给我们每人一条鱼杆开始钓鱼。我从来没钓过鱼,这第一次钓鱼安排在国外,而且是在著名的亚马逊河上,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们开始静下心来,把用小块生牛肉做的鱼饵挂在鱼钩上,抛进水中,没有鱼漂,全凭手感。过一会儿感到像有鱼咬钩似的顿坠感,赶紧提钩,结果鱼饵没了,鱼没咬住钩,每个人都这样。也许是这个地方经常被选作游客钓鱼的地点,这里的鱼已经很精了,我们提议换一个地方。船工把船开到了一个很开阔的地方,周围还有很多水草,看来这里不是游客经常打扰的地方。我们又装上鱼饵,放下鱼钩,尽享着亚马逊河上钓鱼的乐趣,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和蒙哥各钓两条鱼,都是一条沙丁鱼,一条食人鱼。当船工告诉我们钓上的鱼是食人鱼时,还真是不敢相信,10厘米长的外表看并没什么特殊的小鱼有那么大的攻击力吗?船工用鱼钩扒开鱼嘴,让我们看它锋利的牙齿。食人鱼(又名食人鲳)栖息在主流、较大支流,河宽甚广、水流较湍急处。在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食人鱼被列入当地最危险的四种水族生物之首。在食人鱼活动最频繁的巴西马把格洛索州,每年约有1200头牛在河中被食人鱼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妇女不时也会受到食人鱼的攻击。成熟的食人鱼雌雄外观相似,仅10几厘米长,具有鲜绿色的背部和鲜红色的腹部,体侧有斑纹。有高度发达的听觉。两颚短而有力,下颚突出,牙齿为三角形,尖锐,上下互相交错排列。咬住猎物后紧咬着不放,以身体的扭动将肉撕裂下来。牙齿的轮流替换使其能持续觅食,而强有力的齿列可引致严重的咬伤。美国探险家杜林专程进行了考察,他目睹了一只大鸟企图捕猎水中鱼的情景。大鸟以俯冲的姿势冲入水中,却在水中挣扎起来,最后沉入水中。杜林非常惊讶,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他把一头山羊用绳子绑住推入水中。不到几秒钟,湖水便猛烈地翻腾起来。5分钟后,他拉起绳子一看,只剩下了一具山羊的骨骼,骨骼上的肉已被啃得干干净净。回国后我查看到这些关于食人鱼的资料时还真有些后怕。钓完鱼我们又坐小船回到水上餐厅那里,重新坐上原来的大船,又与那个中国团会合,回到了马瑙斯。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亚马逊河全程没有一座桥,这是因为巴西和南美其它国家联合协议,要保全亚马逊的自然生态。亚马逊雨林虽然有过破坏,但破坏已被强行禁止。如今要想在雨林里砍一棵大树,需要非常繁琐的申请手续。雨林里至今尚有大片现代文明没有触及的区域,还有外界没有接触了解的印第安人族群。亚马逊雨林吸收着地球上差不多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炭,对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得到“地球之肺”的赞誉。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2月18日,也就是在马瑙斯的第三天,吃完早餐后,我们参观了黑河文化宫、印第安博物馆和古建筑贸易市场。黑河文化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当时的橡胶大王修斯的豪宅。随着橡胶业走下坡路后,修斯开始债台高筑,于1911年将黑河宫抵押还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修斯彻底破产。于是州政府承租了这座建筑物,将之变成州政府办公大楼和州长官邸。1918年州政府将其买下后,才改称为黑河文化宫。目前院内存放着当时橡胶加工提炼的笨重设备供游人参观。中午我们又回到酒店用餐,有幸吃到了昨天花钱才看到的金龙鱼。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下午,马瑙斯当地时间14点45分,我们乘飞机离开马瑙斯前往圣保罗。飞机起飞经过内格罗河与亚马逊河交汇处上空时,分界线清晰可见,很是壮观。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南美之行(三)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