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怀念邓丽君的专题节目,不禁回忆起了70、80年代初次听她的歌到喜爱她的歌曲的一些情景。邓丽君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又在耳边一一响起。




邓丽君祖籍河北省大名县,1953年1月29日出生于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1995年5月8日因哮喘发作在泰国逝世。邓丽君从小就展现了歌唱天赋,13岁那年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的歌唱比赛,以一曲《采红菱》夺得冠军。第二年她就从中学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当年9月推出第一张唱片,正式踏入歌坛。1979年,邓丽君荣获中国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在台湾歌坛站稳了脚。1981年,她的5张大碟在中国香港同时获得白金唱片奖,征服了香港歌坛。1983年,邓丽君来到全球流行歌手的梦想之地——拉斯维加斯的“恺撒皇宫”,是首位在此签约演唱的华人。
记得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我家还在一个镇里。爸爸的一位老同事的儿子来到我家,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当时正放暑假。他带着一个盒式录音机,给我们放邓丽君的歌曲。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曲,不仅对录音机好奇感兴趣,更被邓丽君那情意缠绵、柔情万种的歌声所打动。当时一来学习正紧,二来我家也没录音机,所以一段时间里没再听到她的歌声。那时我家有一个电子管收音机,我很喜爱它,因为听收音机是我唯一的娱乐方式,从小听着红卫兵、红小兵(后来叫小喇叭)这些少儿节目长大,后来经常收听广播剧、译制片、当时的电影歌曲等,当然从我们的广播中是无法听到邓丽君的歌曲。但有一次记得已很晚了,我听收音机广播,在短波频率段无目的地搜索着,突然传出了邓丽君的歌声,尽管效果不是很好,有杂音(后来才知道是我们故意干扰的),但我还是一下子听出了她的声音,太特别了,我兴奋不已。可是听完这首歌后接下来就是其他广播节目了,应当是港台的电台或者是外国对华广播电台,当时叫“敌台”。我等了很长时间也没再听到她的歌曲,接连几天我都试图找到这个台再听邓丽君的歌,可是根本找不到什么台,即便找到一个什么台也不播放邓丽君的歌,终于在失望中放弃了这个念头。几年后我上了大学,姐姐给了我一个录音机,此时邓丽君歌曲的磁带在中国大陆已广为流传,有的同学借到邓丽君的歌曲磁带后,我们就把两台录音机用音频连接线连接在一起翻录收存,可以整天听到邓丽君的歌了。尽管当时也传说邓丽君发表过反共言论,她的歌曲不健康,属于“靡靡之音”等等,但大家还是没有顾及这些,依然地尽情享受在邓丽君的歌曲中。邓丽君的歌老少皆宜,大家都爱听。现在,我90后的女儿尽管和我喜欢的歌曲有较大差别,但还是接受甚至比较喜欢邓丽君的歌。
说道邓丽君,不能不提到李谷一。
李谷一,1944年生于湖南,15岁考入湖南艺术专科学校。1961年至1974年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担任主要演员,1974年至1984年调入中央乐团担任独唱演员。她演唱的四十多首歌曲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如《边疆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知音》、《乡恋》等等。1986年创建中国轻音乐团并担任团长。她为我国声乐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国著名歌唱艺术家。
我听收音机的时代正是中国音乐从单一革命歌曲,向各种音乐形式过渡的时期,成一时涌现出了大量抒情歌曲作品,突出表现在电影主题曲和插曲的创作上,特别是以作曲家王酩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作曲家们,创作出一批很好的作品,为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音乐,增添了很多活力和生机。这些作品大多都是由李谷一来演唱的。因此,李谷一也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家喻户晓、无人能比的著名歌唱家。当时香港的一家媒体是这样评价李谷一的:“她有着黄莺出谷般的歌喉,她的歌声风靡了整个大陆,年轻人索性称她为北京的邓丽君”。
邓丽君是一个时代,李谷一也是一个时代,因为她们几乎每一首歌都成为了经典。可惜邓丽君英年早逝,但她却留下了经久不衰的作品,成为了人们永久的珍藏,她的歌声让人们记住了永远的邓丽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