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态文明幸福指数杂谈 |
分类: 幸福经济学 |
————————————————————————————————————————————
“生态文明”研究的几点初步看法
刘正山
有关“生态文明”的提法,有很多是从狭义上即环境保护的角度上讲的,而且,有的还将其当作“生态效率”。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应当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以共生共荣,良性发展。
有一个问题,应当明确,那就是生态的落脚点是什么?无论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定义,都应当落脚点幸福上。广义的“生态文明”的概念,接近“幸福”。所谓幸福,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个人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均衡。所以,联合国将3月20日“春分”定为国际幸福日,就是因为这一天,太阳处于赤道上方,使得南北半球昼夜时长相等,预示着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
“生态文明”是我国未来坚持的方向。十九大报告首次将老百姓的“幸福”作为初心写入文件。而且,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已经进入开始重视生态问题,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是到了包容性发展和均衡发展的阶段。
那么,总结起来如下:
第一,“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共同幸福的必由之路。蒙昧时代的人,总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总想征服和改造自然。实际情况呢,就如电影《狮子王》里头,狮子王跟他的儿子说(大意),我们虽然是国王,但也不能为所欲为,我们以斑马等动物为食,但实际上也是斑马等动物的食物,因为,我们死后,成为草地的营养,长出绿草,成为这些动物的食物。
记得《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上有段故事: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最高的经济学思想境界,就是老子的这种思想,把“人”放到与万物平等的境地,把统治者放到与平民平等的地位,经济发展顺应“自然”,所谓自然,就是事物本来的规律,要轻税薄敛,适度的干预市场等等。
第二,“生态文明”倡导的是动态均衡发展。并不排斥发展经济,甚至需要容忍适度的污染(但严格排斥过度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一些心灵鸡汤所主张“诗与远方”,可是,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的改善,所谓的“诗与远方”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就如今年冬天,北京的雾霾又开始严重了,为什么?因为环境保护政策放松了,一些2017年勒令关闭的污染企业继续烧煤,一些老百姓继续烧煤取暖做饭等等。那,为何要政策放松呢?确保老百姓的生存啊,严寒的冬季,能够让人饥寒交迫吗。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能源结构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别,煤炭是我们的主要能源。但也不是说坐以待毙,而是应当基于我们的能源结构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煤资源的环保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减少污染。此外,对于政府而言,不能为了生态环境而盲目搞某些所谓的环保,比如,电动汽车,上游并非清洁能源,下游的电池处置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或许带来的环境破坏更大。
第三,“生态文明”需要共同推动。尽管人都是“理性”的,但是有缺陷的。就如2018年“10·28重庆公交坠江事故”,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满车的人漠然旁观,后来车辆“失控”,导致十几条生命失去。对此,显然是“大家都有病”,包括司机在内,都是过于自利。理想的结果,就如佛家的《金刚经》提出的,我们修炼的境界应该是达到“不住于相”(求诸内,应当无所住)和“不住相布施”(求诸外,帮人就是帮自己)。可是,正是因为我们有缺陷,不仅自身要提升境界,也要影响其他人,也就是“不住相布施”,这种“不住相布施”,还包括宏观层面的政策推动,尤其是发展的目标界定和与之相适应的政绩考核标准。只有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才会更好的对发展进行定位,才能更好的确定政绩考核标准,引导地方的发展。其中,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政绩考核标准,是关键,如果还是主要关注经济增长,那么,大家就都去追求经济的增长,就不顾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不顾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结果,与“10·28重庆公交坠江事故”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