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房策定位勿亂改
|
|
|
香港商报 2010年 05月
10日 00:00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0-05/10/content_2521270.htm
|
|
最近有報章引述內地《中國青年》雜誌2010年第4期一篇文章,作者劉正山提及德國房地產政策令房價穩定。文中指出,德國政府推出多項措施
穩定市場,如一旦在物業買賣中獲利,須繳納15%的差價盈利稅;地產商制訂的房價超過所謂「合理房價」20%便構成違法行為。但文中提出更重要的一點,就
是德國明確否定房地產「支柱產業」說,并強調保障居民住房是政府首要政策目標之一。
相反,在香港一直以來房地產卻是金融以外另一項支柱產業。每年財政預算,土地收入是庫房其中一個主要來源。只要樓市表現理想,發展商願意多
勾地和申請補地價,庫房理應有一筆穩定的收入。因此,穩定的房屋政策最重要。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最近在報章撰文亦提到,政府房屋政策的理念,在於維持
公平和穩定的環境,讓私營物業市場可以持續健康發展。
措施多涉及銷售程序
由去年10月至今,為穩定飆升的樓市,政府前前后后推出多項招數,包括調高2000萬元以上豪宅釐印費、收緊豪宅按揭成數、主動賣地,直至
近期「9招12式」。連半官方機構市區重建局亦推出8項額外措施,規管樓盤銷售。在眾多措施當中,以調高豪宅釐印費措施對市場會起到少許作用,因為今次政
府規定不可延期繳交費用,多少會即時增加投資者的成本。而政府主動推出地皮拍賣,以及近期發展商能夠勾出多幅地皮,被指放寬勾地價,對市場暫時可起心理作
用,新供應實際效用要等2年至3年。
近期談論最熱的「9招12式」指引,以及市建局8項額外措施,最多是拖慢樓盤銷售進度而已,不會成為影響樓盤銷售的主要因素。即使市建局推
出一些辣招,如限制購買物業的公司名義比重、首批單位只可售予個人名義的買家,只是希望在銷售程序上做點規管。其實,市建局項目的規模不算很大,不少是單
幢項目,對市場的影響未必很大。近日地產代理監管局整合地產代理執業指引,目的是加強規管代理銷售物業,同樣是涉及銷售程序。畢竟,若果物業銷售出現不公
平情况,適當的規管是需要。但即使近期市况回軟,相信是市場藉此消化政府的招數而已,長遠來說上述措施無礙整體樓市。
政府仍有「殺手曖」
今年2月底政府公布推出元朗地皮招標,計劃發展中小型住宅項目,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被記者問到會否規限該項目未來售價時,她回答說不會。其
實,從這里可以看出政府仍然未有「去盡」,元朗項目只限尺數但不限價,但今天中小型樓盤趨向「豪宅化」,實在很難保證這個項目不會成為豪華包裝的中小型住
宅。
而且,政府未有使出一些「殺手曖」,如開徵類似物業買賣的盈利稅。同時,政府又未有明確表明會否立法規管售樓,并借立法需時推搪部分社會訴
求,反映近期所謂針對樓市的措施背后,其實都是貫徹一個原則:地產是支柱產業,不可能大變,穩定為佳。本港房地產政策定位未有很大動搖。
再看看德國房地產政策,人家發展商定價超過某一個水平竟屬違法,相信港人看到也說一句:「有没搞錯呀!」這種政策沒有可能適用於香港這個自稱積極不干預的城市,始終港德兩地政府在這方面的背后理念南轅北轍,德國能做的,香港萬萬不能做呢!
商報記者殷港仁
|
————————————
遇上99分的房屋政策
撰文:唐榮
欄名:樓論
2010年04月28日 星期三
香港經濟日報
網上看到一篇原載《中國青年》雜誌2010年第4期,由劉正山撰寫的文章。作者提到德國房價長期保持穩定的最直接的...
http://www.hket.com/eti/search/article.do?type=p&theme=%E6%A8%93%E8%AB%96&id=765df289-3bf0-44b8-bffb-7c7c99818b98-71050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