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视“春晚”作品到底值多少钱?

(2010-02-13 08:54:54)
标签:

央视

春晚

马未都

财经

众人翘首而待的央视春晚尚未开始,却传出作品纠纷,成为一大景观。马未都在博客中将原委详细端出,让百姓看到了央视春晚操作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说实话,我对那位女编导很失望。他们版权意识的淡漠,我是很吃惊的:马未都原创的作品被抄袭了,怎么能够要求“共同署名”?简直是笑话。
不过,对于马未都作品的定价,我有不同看法。在这里,我略加分析。匆忙之中,或许思虑不周。

1.央视女编导为何态度恶劣?

有些人说,官方电视台的编导被惯出毛病来,态度恶劣,连起码的礼貌都不懂。的确,这个女编导如果真的如描述的那样,素质的确是很成问题的。
不过,这似乎不一定与体制直接相关。实际上,我们日常购物之时,也会发现,处于垄断地位的小商贩,态度也是比较差的。我所居住的地方,以前只有一家摊贩卖肉的,他卖的肉不仅价格贵,而且服务态度不好。你要一斤肉,给你切一斤半。你说他两句,他冷语相向,还跟你讲,你爱买不买。后来,增加了两家卖肉的,这家的生意明显下降,于是,态度开始变好了,价格也下降了。
女编导,何尝不是那个独家卖肉摊主?区别只在于她是买方而已。

2.名人“有界”

有些人忿忿不平,说女编导不应该这么无知,居然不认识马未都,居然对马老先生倨傲。
说实话,我刚开始也是这么想的,甚至觉得女编导很“傻x”。
回头一想,觉得这不一定与女编导的“教养”问题有关。
因为,名人很多;名人有界。
客观的讲,各个领域都有名人。演艺界,明星至少有上百个吧。有名的“经济学家”,假如以出版社出版的以“经济学家”命名的丛书为标准,也有二十多个吧。如此,最保守的算,即按照传统的“三百六十行”计,每个行业平均20个名人,也有7200人。
我们每个人因为从事的工作、兴趣等所限,只能认识很少一部分名人。
就说马未都吧,我以前从来就没听说过,如果不是一个曾经代理过他案件的律师跟我唠叨,我还真不知道中国有这号人。而我对他的认识,也仅仅是那位律师的介绍,说他开了一个民间博物馆,是搞收藏的,仅此而已。

3.供求与价格

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供求决定价格。举个例子,昨天,我们到菜市场买菜,发现价格比平时贵了好几倍。为什么?平时有十多个卖菜摊位,春节期间,只有一个了,其他人都回老家过年了。于是,供应大幅度减少,需求却大致不变。从而,价格也就上涨好几倍。而且,这时,只有一家,别无选择,你不得不在这买,尽管价格很贵、服务态度或许恶劣。这是“卖方市场”。但是,平时,你可以“货比三家”,谁家的服务好、价格合适,就到哪里买。
同样的道理。对于央视“春晚”而言,它对作品的需求数量是很有限的,小品不过是三个左右。但是,写小品的人,却千千万万。供应远远大于需求。这是“买方市场”。张三不愿意把作品给央视,还有李四、王五.......那些人排着队呢,恨不得自己出钱将作品给春晚。你或许说,马先生是名人,作品不同。
但是,别忘了,名人数量很多。此外,名人的作品并非都是经典,看春晚的百姓,恐怕更加喜欢优秀的作品和明星,并不考虑写这作品的是谁。就好比说,百姓只关心鸡蛋是否好吃,而不关心这蛋是谁下的。

4.互益交易的定价

何为“互益”?比如说,养蜂人和果园拥有者之间,就存在互益交易关系。果树必须蜜蜂授粉,从而果园主从养蜂人那里受益;但如果没有花粉,蜜蜂酿不出蜜,故养蜂人也从果园受益。那么,这种交易如何实施呢?至少可以这样考虑,养蜂人计算采蜜的情况,给果园主支付花粉的价格;果园主根据收成估算蜜蜂授粉的情况,给养蜂人支付授粉的价格。
对于文字作品而言,它的交易,也是互益的。发表作品的媒介(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也就是“平台”,如果没有作品,对于不报纸而言,就是废纸一张;而作者呢,如果作品没有发表的地方,便是毫无价值的废品,故有“不发表就发臭”之说。
但是,不同的平台,对作者而言,收益不同。比如发表在发行量低、影响小的报纸上,对作者的“附加值”小;相反,作者的受益大。所以,媒体支付给作者的稿费,并非作者作品价格的全部,还包括媒介平台给作者带来的其他好处。比如说,你发表一篇作品,稿费为1000元,如果是在发行量很小的报纸上,你的总体受益小;如果发表在“国家级”的报刊上,这你的总体受益大,比如你可以用来评定职称等、可以扩大你的知名度、提升你的名气等等。
当然,对于有些很有名气的名人而言,或许不必考虑这些。但是,如果刊发在最好的报刊上,对名人而言,至少也是锦上添花的事。
由此看来,春晚作品的价格,央视所支付的,其实并不低。2000元一篇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那怕是名人,也不过如此(它篇幅并不长)。更何况,是在这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平台上发表。
但是,马未都要价15万元,恐怕太高。或许可称之为“敲竹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