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东西巷登逍遥楼人杰地灵——桂林游记之二

标签:
桂林东西巷逍遥楼状元文脉 |
分类: 游山玩水 |

前几天我的桂林游记之一《城在景中,山在城里》向朋友们介绍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自然美,但人杰地灵的桂林,那些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也是观赏必须,逛一下有千年历史的东西巷老街、登高漓江旁的古代逍遥楼,肯定是不二选择。
桂林,不仅享有风光“甲天下”的美誉,也是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还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举办地。这里,和成都的宽窄巷、福州的三坊七巷相类似,这里也遗留着明清时代唯一的一片历史街巷—东西巷。其范围包含了正阳街东巷、江南巷、兰井巷等桂林传统街巷,所不同的是,这里和靖江王城相通连,也属王城根儿。
巷子在北方称作胡同,上海叫做弄堂。一座城市的记忆其实就隐匿在那一条条街巷里,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不经意间的街巷一角,就有那无法忘怀的过去,除了历史的沧桑,更有文化内涵赋予了城市独特的气质,流淌在记忆长河中,散落在大街小巷里,浸淫在凡夫俗子间,桂林东西巷同样传承着历史的文脉。




据称,东西巷在明清时期曾盛极一时,鼎盛时还有“青龙白虎”宝地之美誉。这里鸿儒商贸云集往来,达官显贵也在此栖居。如清朝两广总督岑春煊,“兄弟翰林”龙朝言、龙朝翊两兄弟,前清秀才解放后任桂林市副市长魏继昌,还有“潜伏”在白崇禧身边的的机要秘书、中共地下党员谢和赓等都在这里住过。诸多桂林老字号也从这里发迹:“又益轩”米粉,“张永发”染布,“曹保元”膏丹丸散,“熊同和”药店,“巨丰泰”和“友信”商行,“黄昌典”毛笔,“鸿庆隆”月饼等。
(老盐街)位于王城东面的城墙外一条呈南北走向的著名老街“盐街”也不可忽略,也许在以前并不起眼。其北至“伏波门”,南抵“水东门”,通过江南巷与东巷相连,当年整条街开有几十家食盐店铺,生意十分火旺,如今的街口是一家精致的桂林米粉店,门外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挑着盐担的铜雕很是传神,我是忍不住要在这位日久岁深的故人面前留个影,平凡、普通才显得真善美。

具有桂林特色的美食街上有经典的老字号秀城饭店,王城马肉馆、勾味王旗下牧童餐厅入驻,还吸引着国际一线餐饮名牌汉堡王,国内特色小吃更是遍地开花,“上海生煎”也在其中,确实够海纳百川的。在一家挂有鎏金对联“名媛养颜秘方




(靖江王城城墙边的东西巷)

几个小时兜下来有点腰酸背痛了,这时我感觉到这里好像缺少点什么?原来,这里很少有供游客休息的凳椅,我们两次歇脚,一次在玻璃橱窗的宽沿处,一次在墙角的灭火箱上。看来,东西巷在秉承桂林藩王明城、桂北合院历史的文化精髓,打造集旅游、休闲、美食、购物等多元化高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时尚休闲商业街区,还需在人文关怀方面做一点点小的改进。

















不过,这里以“市井街巷、名人府邸”为特色,同时体现时代发展的多元文化复合型历史风貌区,整体还原老东西巷明、清古风貌建筑群还是让我们印象深刻。王城东门的城楼上的“三元及第”碑匾和巷内钢铁雕塑变形金刚形成了强烈的古今冲撞、中外对比,它们像一架时光刻录机的两个终端,既收纳了桂林人的市井风貌,也见证了桂林城近1400年的历史兴衰。
(状元廊)桂林,夏商周时期就是“百越”人的居住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就置桂林、象、南海三郡,1911年曾为广西省会,1940年始设桂林市,我们不得不赞叹其开埠的历史悠久。在通向逍遥楼的“状元廊”墙边,共展示了广西历史的12位状元石雕,桂林有8位,其中有广西首位状元,临桂县的赵观文在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考中状元;清代广西4位状元全部出自桂林临桂县;自隋唐开科取士的1300多年间,史载连中三元的仅15人,而地处偏远的广西竟占2人。一位是宜州(秦时同属桂林郡)的冯京,一位是临桂的陈继昌。你敢说桂林不“人杰地灵”?


(民国的中正桥,如今的解放桥)




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的逍遥楼,其时由桂州大总管李靖以独秀峰为中心修建在桂州“子城”的城墙上。它比同时代江西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还早32年,和当年山西鹳雀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齐名,成为了共同见证大唐盛世的人文地理坐标。


(逍遥楼里的金匾浮雕)
但是,历经千年沧桑巨变,逍遥楼屡毁屡建,抗战时期又毁于日机轰炸,如今的逍遥楼是2014年重建,就耸立在漓江畔的解放桥西北角,和原址基本接近,楼里有元明清三座不同时代、不同式样的逍遥楼模型,新建的逍遥楼耗时一年,刻意复活原汁原味,按原尺寸比例建造,重现了气魄宏伟,严整开朗的唐代楼阁建筑风格,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建筑遗产。那和三国城、宋城等仿古建筑迥然不同,那是用作摄影基地和旅游商用,凭空捏造的“躯壳”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史载,逍遥楼曾是经湘桂走廊进入桂林的必经之路,仕途失意落魄的官员、云游过往的雅士墨客来这里登楼赏景、题诗作画、宴饮留别,遥望山川,感慨万千:或思乡恋家、或踌躇满志、或愤世嫉俗、或吟诗作对,唐代宫廷诗人宋之问的“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堪称杰作,已被后人收录于《唐诗三百首》;在《全宋诗》刊载了建都思唯一作品《逍遥楼》:“逍遥留古迹,胜景浩无穷。雾锁山城市,烟藏水府宫。峰峦霄汉外,栋宇画书中。百草业深绿,群花绽浅红。”史料上查不到其为何地何人,也算是一个神秘人物;元代诗人、伯笃鲁丁远岫群山,近水微波,诗兴大发,挥毫写下:“身世云霄上,飘然思不穷。睛山排翠阔,暮霭閟琳宫。牧笛殘云外,渔歌落照中。蓬莱凝望眼,隐隐海霞红。”让人憧憬在美妙的梦境里。


文革初期,“逍遥楼”石碑三字遭到破坏,

为逍遥楼赋诗写词的文人骚客还有唐代李商隐,宋代范成大、刘克庄、方孚若、李彦弼、李曾伯、张栻,元代吴伯寅,明代杨芳等。南宋诗人、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李曾伯的继任者胡颖在最后完成桂林城市修筑后,刻绘的《静江府城池图》逍遥楼就在图中,元明两朝,逍遥楼伫立漓江畔有四百余年,现在楼内气势恢宏的巨幅金匾浮雕或许就是描摹那时的境况,这里,确实承载了中华数千年文学记忆,让人流连忘返,帮助我们找回失去的城市记忆。


(注:本图选自网络)
如今,我们作为普通游客,登上雄踞漓江西岸的逍遥楼,仰望碧空,浮想联翩,远处青峰连绵起伏,近旁抗战时修建的中正桥如今改名为解放桥已成通衢大道,触景生情,此刻我的心仿佛随着历史的脉动也活跃了起来。我在凝神倾听,遮蔽过千年风霜雪雨的飞檐翘角、承载起无数名人足迹的石木台阶、唤醒着历代市民官家的青铜铃铛,一同在悄悄告诉我:这座与桂林山水交相辉映的历史名楼将永久不倒,桂林漓江逍遥湖景区将重现昔日光辉!
张一鸣
小贴士
“逍遥”一词,源自战国著名思想家庄子的首篇《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提倡“至人无己”,超脱自我,摆脱一切精神束缚,可理解为自由或自在。一个人在有生之年只能无限趋近逍遥,因为只有抵达“南溟”的至知才是逍遥的。《楚辞.九章.哀郢》篇中有“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句。
中国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间,广西一共有12名状元,桂林占了8名:唐朝乾宁二年(895年)状元赵观文;唐朝天祐三年(906年)状元裴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状元王世则;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武状元李珙;清朝嘉庆二十年(1820年)状元陈继昌;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状元龙启瑞;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状元张建勋;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状元刘福姚。在科举考试中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第一名的人,就叫“三元及第”,也叫“连中三元”。我国科举史上一共才产生13名“三元及第”者,可说是百年一遇。临桂县的陈继昌就是最后一位获得“三元及第”称号的人,靖江王府正阳门上的“三元及第”匾,就是当时两广总督阮元专门为陈继昌所写。
猜你喜欢的游记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