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泛灵心理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2012-07-04 17:34:19)
标签:

学前教育

幼儿

幼儿教育

幼儿园课程

幼教课程

教学技巧

幼教理论

杂谈

分类: 教师锦囊

            试论泛灵心理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李珏

 

 摘要:泛灵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心理倾向。学龄前儿童由于自身思维水平的局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受到情绪体验的影响,将所认识的对象拟人化,从而达到幼儿自己独有的交往目的。根据幼儿这一独有的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能带着童心,抓住幼儿泛灵的最佳时机,那么泛灵心理的激发兴趣、熏陶情感、培养习惯的积极作用将会充分发挥出来。这对教师教学和幼儿成长来说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

 

关键词:泛灵  幼儿教学活动  积极作用

 

一、泛灵的含义

 

泛灵一词最早来源于人类宗教学中的泛灵论。泛灵论亦称物活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意识灵性的学说。1872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近代西方宗教学奠基人之一的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就泛灵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就是“泛灵”,由于当时生产力极端地下,人类对自然界的严重依赖和对自然力量的恐惧使得原始人不得不运用类比方法把人生性质的灵魂对象化,客观化,并推及到其他一切事物上。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把无生命的物体看做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即使这种认识倾向是暂时的,不稳定的,但这或多或少反映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泛灵心理与泰勒的泛灵宗教并不能同日而语。幼儿泛灵心理是针对幼儿个体意识的发展来说的,它没有人类宗教发展过程中的泛灵论那么宏大。幼儿的天真并不同原始人类的无知。

 

那么,幼儿泛灵心理对我们幼儿教学活动究竟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文章将从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二、泛灵的作用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斯宾诺莎曾说过:“人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由来,他就能越多的掌握时间的后果,并减少由此带来的苦楚。”这种对世界的认识兴趣,促使人类生活空间急剧扩大,创造了无数的科技奇迹。那么,对于幼儿来说世界之于人类初始状态就如同世界之于他们充满无限神奇。在幼儿泛灵心理影响下幼儿不断发展,直至他们求知与探索的愿望被填满。

 

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是否可以利用幼儿泛灵心理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当教师用充满童真的语气告诉孩子他所见到的事物时,孩子的泛灵心理已经在慢慢发挥作用了。孩子们被老师的话语带到了另一个世界,而教师则像一位魔术师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早上和晚上时,借助教具“太阳”引导幼儿想象日出景象,若能用“太阳起床了!”“太阳要上幼儿园了!”等这类泛灵色彩的话语上课,那么,孩子们将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日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对孩子们来说将更有吸引力。

 

(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原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

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幼儿教学活动要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多的应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还可以利用泛灵心理。利用幼儿泛灵心理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要比强迫、命令;来得更有效。例如孩子们在操作蒙氏数学的学具时,有的孩子会因情绪问题将学具弄坏,如果老师说:“看看这些学具,它们真可怜!如果你没把它们弄坏,它们该有多漂亮呀!”使幼儿明白自己的做法对“物”造成了伤害,那么孩子们将更容易养成正确操作学具的习惯。

 

(三)熏陶幼儿的思想情感

 

泛灵心理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心理倾向,在以“物”为对象的交往形式中,幼儿不仅培养了识“物”的能力,而且陶冶了爱“物”的品格。如有的小朋友在科学活动中学习认识种子发芽时,常常会把种子当成“小宝宝”,把种子发芽看成是“”小宝宝睡醒了”。如果教师利用幼儿泛灵心理引导幼儿关心种子成长,那么科学活动将不仅仅是客观的科学认识活动,同时也是熏陶幼儿思想感情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孩子的保护欲被激发出来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扶弱意识也一并被唤醒。

 

既然利用幼儿泛灵心理可以起到这么好的教育效果,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做才能发挥”泛灵”的积极作用呢?

 

三、泛灵的使用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

 

在促使幼儿泛灵心理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把自己化为儿童,用儿童的话语模式与儿童进行交流。如在小班绘画活动《画太阳》中,教师就应当像小朋友一样把太阳当成一个“人”——“红红的脸”,“金色的头发”。然后用孩子的口吻告诉孩子:“我们今天认识的太阳长着一张红彤彤的脸,一头金色的头发发出刺眼的光。”引导幼儿想象太阳的颜色与结构。

 

(二)把握泛灵的时机要准

 

幼儿的泛灵心理大部分都是短暂的、不稳定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也逐渐缩小。3-4岁是萌发期,4-6岁时活跃期,6-8岁的儿童就只能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上,8岁以后就更不用说了。除此之外,幼儿的情绪也是影响泛灵的重要因素,情绪的波动很容易使幼儿在现实与幻想中游走。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准确把握幼儿泛灵的时机了。例如:孩子们在听故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故事情节引导孩子进入想象空间。如果有的孩子还未进入状态,无法保持安静,那么教师就可以马上把故事中的角色调到现实中来,引导幼儿养成安静听故事的习惯。如果等故事讲完或停下来命令孩子保持安静,那么不仅故事失去了吸引力,常规习惯也没能很好地培养出来。

 

结论

 

总之,利用幼儿泛灵心理帮助幼儿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陶冶孩子的心灵于师于生都是一件有益的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尊重孩子天真无邪的泛灵心理,让“泛灵”在教学活动中,在整个学前教育阶段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学》 高月梅/张泓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2、《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高志方 上海教育出版社

3、《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01月

4、《幼儿心理教育科研就在我们身边》——《幼儿教育》2002年9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