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空间有点儿乱

标签:
互联网个人中心百度空间个人档案ui行云流水泵it |
分类: 用户体验 |
实话实说,“百度空间”用得并不多。在百度注册帐户,也是为方便和使用百度HI的朋友们交流才注册的。不过,正因为不熟悉,才发现了一些设计上的问题,相信百度空间的新用户们也应该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所以今天总结出来,供有兴趣的朋友们分析讨论。
1、 “个人中心”是注册后默认进入的页面,但看到右上角“我的空间”的链接,我就困惑了,这两个功能有什么区别吗?这两个词字面儿上意思非常接近,但实际功能上,却是主从关系的两个模块。如果进一步从字面儿上理解,“我的贴吧”、“我的百科”、“我的好友”就不属于“我的空间”了吗?如果不是,干嘛以“我的”开发命名这些功能呢?这应该算是功能划分上的问题吧。
进入“我的空间”,可以从导航条上看到以下几个功能模块: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管理中心。如果把“我的空间”变成“我的博客”、“我的相册”…等几个模块,是不是条理就清晰多了。这种扁平式的结构,至少可以让希望进入博客与相册的用户,少点击几次吧。

注册登录后,百度首页右上角,会出现用户ID与“我的空间”两个链接,点击用户ID会进入“个人中心”。如果想进入BLOG,新用户肯定需要捉摸捉摸,到底应该点击哪个链接。

对比谷歌的首页面,在登录后,会显示登录邮箱(这里如果换成用户定义的妮称就更好了)及“我的帐户”链接,条理非常清晰,用户操作时,不需要判断思考。
2、在“个人中心”与“我的空间”下,各有一个“好友”链接,第一感觉应该是指的同一个功能,谁知点击进入后,却两个不同的界面。仔细一看,都是用来管理用户的好友的,功能上是一致的,那为什么采用了两套不同的UI与操作流程呢?
个人感觉,对于两个好友功能,如果“个人中心”与“我的空间”的个自为政,有独立的好友列表,则可以采用不同的UI与操作流程;
反之,如果好友列表是统一,最好采用统一的UI与操作流程;
而像百度这样,管理统一的好友列表,最好是把“我的空间”下的“好友”功能去除,统一用“我的好友”模块。用两套UI与操作流程来管理,只能让用户感到奇怪,增加了用户验证、确认的额外思考,这是违反了设计的一致性原则所导致的。
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北京现在实行的牌照尾号限行制度,也是个挑战大众记忆极限的方案。
这是从“个人中心”进入的“好友”界面:

这是从“我的空间”进入的“好友”界面:

3、跟“个人中心”与“我的空间”的问题一样,这个“个人档案”与“我的资料”依旧让人费解,还不如统一用“个人中心”中的“基本资料”、“详细资料”。
另外,“个人中心”与“我的空间”下所管理的同一份用户资料,干吗非要给用户两个不同的管理途径呢?在“我的空间”也的“个人档案”模块下,还有一个管理用户资料的入口,这种功能划分与命名方式,真是唯恐用户不乱呐。


4、在上图中的界面里,发现个问题,生日填写错了,于是顺手点击了“我的资料”旁边的“编辑”链接,自问这个思路应该没有问题。但打开页面中,竟然没有编辑生日的控件(见下图),有强烈被骗的感觉。
尝试点击后终于发现,原来修改生日的功能藏在“个人档案”旁边的“编辑”链接页面中,而这里也有让人迷惑的地方,这个页面的TITLE不是“编辑个人档案”,而是“修改基本资料”,没有准谱儿啊。
5、接着说为什么会把生日填错,大家先看看这个输入生日的控件。
最左边的左、右箭头按钮,是控制月份的,是“前一个月”、“后一个月”的作用,这个设计真隐晦啊。这个功能加了,还不如不加,不单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使用界面变得混乱与复杂。
没有提交按钮,只有一个“清空生日”(在用户没有输入生日时,也有此功能,那清空什么呢?)。
这里的设计是,切换“日子”是唯一的提交生日的方式。比如,我的生日是10月1日,按界面上的顺序,先选择月份,然后把“日子”切换到1日,这时我的生日就已经提交了,而日期却是2009年10月1日。
而导致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除了在用户不知情时自主提交外,还有一个,就是这里的日期控件不是按年、月、日的常见顺序排列,而是采用了下图中这种混乱的顺序,让用户很容易误入陷阱。
-------------------------------------------------------------------------------
第一次使用这个产品,发现的问题远比这里列出的多,最大的问题是产品的功能划分非常混乱。模块命名问题也很大,不能帮助用户了解产品,反而使用用户更糊涂。大量产品名称使用了同义词,也说明了功能划分上出了问题,许多重复性功能,不会方便用户的操作,只会让用户感觉更为不便,同时增加用户的认识成本。
这里的一些理解认识,肯定有不准确的地方,毕竟咱不是百度的产品设计师,为什么这么设计,也许有其中的道理和目的。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刚刚注册几个小时的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确实感到不便。
当然,大多数用户是不会去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更不会事后写成文章,这就是职业习惯吧,哈哈。
行云流水泵原创
1、 “个人中心”是注册后默认进入的页面,但看到右上角“我的空间”的链接,我就困惑了,这两个功能有什么区别吗?这两个词字面儿上意思非常接近,但实际功能上,却是主从关系的两个模块。如果进一步从字面儿上理解,“我的贴吧”、“我的百科”、“我的好友”就不属于“我的空间”了吗?如果不是,干嘛以“我的”开发命名这些功能呢?这应该算是功能划分上的问题吧。
进入“我的空间”,可以从导航条上看到以下几个功能模块: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管理中心。如果把“我的空间”变成“我的博客”、“我的相册”…等几个模块,是不是条理就清晰多了。这种扁平式的结构,至少可以让希望进入博客与相册的用户,少点击几次吧。

注册登录后,百度首页右上角,会出现用户ID与“我的空间”两个链接,点击用户ID会进入“个人中心”。如果想进入BLOG,新用户肯定需要捉摸捉摸,到底应该点击哪个链接。

对比谷歌的首页面,在登录后,会显示登录邮箱(这里如果换成用户定义的妮称就更好了)及“我的帐户”链接,条理非常清晰,用户操作时,不需要判断思考。

2、在“个人中心”与“我的空间”下,各有一个“好友”链接,第一感觉应该是指的同一个功能,谁知点击进入后,却两个不同的界面。仔细一看,都是用来管理用户的好友的,功能上是一致的,那为什么采用了两套不同的UI与操作流程呢?
个人感觉,对于两个好友功能,如果“个人中心”与“我的空间”的个自为政,有独立的好友列表,则可以采用不同的UI与操作流程;
反之,如果好友列表是统一,最好采用统一的UI与操作流程;
而像百度这样,管理统一的好友列表,最好是把“我的空间”下的“好友”功能去除,统一用“我的好友”模块。用两套UI与操作流程来管理,只能让用户感到奇怪,增加了用户验证、确认的额外思考,这是违反了设计的一致性原则所导致的。
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北京现在实行的牌照尾号限行制度,也是个挑战大众记忆极限的方案。
这是从“个人中心”进入的“好友”界面:

这是从“我的空间”进入的“好友”界面:

3、跟“个人中心”与“我的空间”的问题一样,这个“个人档案”与“我的资料”依旧让人费解,还不如统一用“个人中心”中的“基本资料”、“详细资料”。
另外,“个人中心”与“我的空间”下所管理的同一份用户资料,干吗非要给用户两个不同的管理途径呢?在“我的空间”也的“个人档案”模块下,还有一个管理用户资料的入口,这种功能划分与命名方式,真是唯恐用户不乱呐。


4、在上图中的界面里,发现个问题,生日填写错了,于是顺手点击了“我的资料”旁边的“编辑”链接,自问这个思路应该没有问题。但打开页面中,竟然没有编辑生日的控件(见下图),有强烈被骗的感觉。

尝试点击后终于发现,原来修改生日的功能藏在“个人档案”旁边的“编辑”链接页面中,而这里也有让人迷惑的地方,这个页面的TITLE不是“编辑个人档案”,而是“修改基本资料”,没有准谱儿啊。
5、接着说为什么会把生日填错,大家先看看这个输入生日的控件。

最左边的左、右箭头按钮,是控制月份的,是“前一个月”、“后一个月”的作用,这个设计真隐晦啊。这个功能加了,还不如不加,不单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使用界面变得混乱与复杂。
没有提交按钮,只有一个“清空生日”(在用户没有输入生日时,也有此功能,那清空什么呢?)。
这里的设计是,切换“日子”是唯一的提交生日的方式。比如,我的生日是10月1日,按界面上的顺序,先选择月份,然后把“日子”切换到1日,这时我的生日就已经提交了,而日期却是2009年10月1日。
而导致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除了在用户不知情时自主提交外,还有一个,就是这里的日期控件不是按年、月、日的常见顺序排列,而是采用了下图中这种混乱的顺序,让用户很容易误入陷阱。
-------------------------------------------------------------------------------
第一次使用这个产品,发现的问题远比这里列出的多,最大的问题是产品的功能划分非常混乱。模块命名问题也很大,不能帮助用户了解产品,反而使用用户更糊涂。大量产品名称使用了同义词,也说明了功能划分上出了问题,许多重复性功能,不会方便用户的操作,只会让用户感觉更为不便,同时增加用户的认识成本。
这里的一些理解认识,肯定有不准确的地方,毕竟咱不是百度的产品设计师,为什么这么设计,也许有其中的道理和目的。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刚刚注册几个小时的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确实感到不便。
当然,大多数用户是不会去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更不会事后写成文章,这就是职业习惯吧,哈哈。
行云流水泵原创
前一篇:细数淘宝设计上的小纰漏
后一篇:引发思考的细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