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的希翼:铁血教练马克勤谈中国男网的未来
(2010-12-08 18:09:18)
标签:
体育 |
猛将的希翼!铁血教练马克勤谈中国男网的未来
“战场”猛将
1962年2月24日,马克勤出身在一个军队干部家庭,父亲马英是随刘邓大军一起南下的干部,也是老中南军区篮球队的一员虎将。马克勤在家排行老幺,他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
1973年,11岁的马克勤还在武汉滑坡路小学读四年级,便开始在武汉中山公园端起了沉重的航空牌木头拍,那时他的启蒙老师是台湾人钟启元。马克勤很快就展现了他的网球天赋,1975年他进入湖北省网球队,用马克勤自己的话说,“不过十三四岁,就开始转正拿上工资了。”
马克勤先后师从沈建球和张永明(网坛名将张九华的父亲)。1978年他进入国家队,一直到1989年因伤退役。
马克勤和刘树华可以说是“一生的对手,一世的朋友”,他们共同谱写了新中国男网的一个新时代——“刘马时代”,当时刘树华/马克勤组合被称为亚洲第一男子双打。1982年11月,在印度新德里第九届亚运会上,马克勤和刘树华配对获得男双铜牌。1983年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马克勤在男单半决赛中不敌最后的冠军刘树华,获得网球男单铜牌。同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加法尔杯亚洲国家网球赛上,由马克勤、尤伟、刘树华组成的中国男队,连闯三关,先后战胜了印度尼西亚队、日本队和印度队,首次登上了亚洲男子网球团体冠军的宝座。还是那一年,马克勤和刘树华还代表新中国首次参加了戴维斯杯网球赛。在1986年9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十届亚运会上,马克勤、尤伟、刘树华、谢昭组成的中国队获得网球男团亚军、男双银牌。马克勤和刘树华还两次获得日本草地网球锦标赛双打冠军和日本北海道公开赛冠军,在拉美获得咖啡杯冠军。
新中国第一对参加奥运会的网球选手正是马克勤和刘树华。1988年,他俩首次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汉城举行的第24届奥运会网球比赛。上个世纪8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网球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国网球运动员训练条件艰苦,鲜有国际比赛机会,仍坚持在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为阶梯的主导战略,职业化对于中国选手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刘树华和马克勤这对双打选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参加奥运会网球正式项目比赛的第一人。
1984年,网球以表演项目重归奥运大家庭,中国只有四川的李德鹏一人获准参加。1988年汉城奥运会,网球在64年后终于再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喜讯传来,中国网球队开始厉兵秣马。那年马克勤26岁,身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男子网坛的领军人物,他当仁不让要争取这个机会。因为不是1964年后出生,使他错过了1984年奥运会的“表演”机会,他不想让自己再错过汉城奥运会的“实战”机会。
“排名比较低,当时因为一对男双选手退出,我们作为第一替补,被接受参加汉城奥运会。”马克勤说。1988年8月18日,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国际奥委会发来一纸电文,使中国网球历史上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奔赴北京、赶制服装、紧急训练、领导壮行,10几天后,马克勤和刘树华身穿笔挺的白色西装,走在了汉城奥运会的开幕式队列中。可惜的是,刘马第一轮就遭遇了来自捷克的2号种子,尽管二人敢打敢拼,仍因国际大赛经验不足,以接近的比分4:6、4:6遗憾出局。
铁血教练
1989年底,备战北京亚运会的马克勤在一次踢足球的时候不小心把左脚腓骨给扭断了,不得不遗憾地告别了国家队,也结束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1990年6月6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前夕,马克勤的儿子马亚楠出生,儿子名字中的亚就蕴涵北京亚运会之意。
从1986年开始,马克勤开始担任湖北省网球队教练员,他先在湖北女队执教,后来转而执教湖北男队。做教练比打球更辛苦,不仅要培养队员的能力和水平,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简直就是队员的爹妈、保姆和心理医生。”马克勤当队员的时候训练条件很差,打的是沙地、用的是木头球拍、吃的是大锅饭。而现在的年轻选手有了更好的条件,“他们有了更好的平台和起点,我的任务就是努力提高他们的水平。”
马克勤善于运筹帷幄,在排兵布阵上神机妙算,指挥弟子们屡屡上演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被中国网球圈赞誉为“神算子”“小诸葛”。
1993年马克勤慧眼识金,把朱本强选入湖北省队,1997年又将他送入国家队。在马克勤的悉心调教下,朱本强获得1995-1996年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单打、双打冠军,1998年国际ITF男子巡回赛双打亚军,2000年国际ITF男子巡回赛单打冠军,2003年国际ITF男子巡回赛双打六站冠军。
1996年,马克勤率领湖北男子网球队获全国网球团体赛总决赛第2名;1997年获第8届全运会网球比赛两项冠军和一项亚军,全国网球单项总决赛三项第1名,三项第2名;1998年获男子双打冠军;1999年,在全国网球巡回总决赛中获男子单打和混合双打两项冠军。2001年马克勤率领湖北男子网球队获得九运会男子团体冠军,混双冠军。2001年率队获得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混双冠军;2003年率领朱本强和曾少眩获得上海喜力网球赛男双亚军,创造了中国男子选手在ATP职业网球赛事中的最好成绩。2005年率队获得十运会混双冠军。2009年率队获得十一运会男团亚军。
男网未来
马克勤说,“只有不停地和国外高手比赛,才能适应他们的速度和节奏,才能学习最新的技战术。在现有的体制下,这是咱们运动员提高水平最快的道路了。”
“要改变男网现状,中国网球体制的改革步子还必须要加快。”他分析说,随着这几年我国连续不断地派选手走出国门,又将高水平选手请进来,网球运动的技术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技术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攻防不平衡,重进攻轻防守,尤其在防守上与国外高手差了一大截。表现在想破对方发球局不易,而被对手破发却很容易。现代网球运动的发展,已是球速快、角度大、移动快,若防守好势必接发球转换能力强,底线进攻转换快,步法移动也快。外国选手防守跑动距离一般已经达到了7米,甚至11米,而我们只能移动3-5米。”
马克勤说,与女子相比,男子网球竞争更为激烈,出成绩也难。“未来中国男网也要走职业化道路,多参加各类巡回赛,排名积分和经验都会增加,实力才能慢慢提升。只有经常参赛,遇到大牌才不会怕,老虎还有打盹时,找准机会吃掉它,也不是没有可能。有了更多比赛磨砺,中国男选手也会让大家吃一惊的。”
9年前,网管中心制订的发展规划是:女双突破、女单突破、男双突破、男单突破。“现在女双、女单都突破了,该轮到男双了!”马克勤说,“以女子为突破口提升整体水平,男子项目也会得到提高!”
“中心现在把更多精力放在下一代‘小花’和男球员身上,特别是对男孩子们很有期待,他们的条件其实比同龄女球员更好。”马克勤介绍,目前ITF比赛在中国只有8站,明年争取能增加到20站,此外还会争取10站国际青少年(U18)网球巡回赛。“把国外赛事引进来,国内选手的参赛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参赛连续性和涨分机会才能提升。”据他介绍,目前国内选手外出参赛一次花费在15-20万元之间,男选手的比赛常因此缺乏连续性,导致积分停滞不前。
“我们想通过高水平比赛,促进网球在中国的普及。”马克勤说,网球比较强调技巧和速度,适合擅长执拍隔网项目的中国人,“如果训练得法,加强国际比赛交流,中国男子网球要达到女网那样的水平并不是梦想。”
马克勤当年曾在网球赛场上为国家荣誉而拼搏,退役后,他又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培养新一代网球手之中,不管结果如何,他心中的梦永远不变——中国网球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