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甲归田之后,袁伟民终于过上了想要的那种生活:读报、写字、干家务、享受人生。
连任中国排协主席,使得袁伟民的名字近期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屈指算来,他卸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已经快五年了。
2004年12月9日,袁伟民在离任之际说过这样一番话:“47年的体育工作,充满了紧张、激烈、挑战和艰苦。离任之后,我会参加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锻炼身体、享受人生。”
袁伟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学生时代,袁伟民就是一个业余足球运动员,高中毕业以后才开始打排球,很快就成为江苏队的主力二传手,几年后入选国家队⋯⋯这样的经历,使得70岁的他将参加体育锻炼作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尤其是网球和高尔夫。
作为中国高尔夫球协会主席,袁伟民认为高尔夫是一项社交性和休闲娱乐性的运动。“高尔夫不是一项代表腐败的运动,它应该是阳光的运动,以球会友。”袁伟民比较说,“现在社会上不少人高价请客吃饭、喝酒,比打高尔夫的消费还要高,可垢病的声音怎么就围着高尔夫转?”
和袁伟民打高尔夫的,是他在工作中结识的朋友和他往日的弟子。经常各届名流会请他参加一些“高球派对”——不是那种比赛性质,而是属于联谊性质。当年的老女排队员们都知道袁伟民的这个爱好,所以杨希她们会经常招呼“袁头儿”出来打球吃饭,在阳光下草地上畅享家庭聚会般的日子。
现在的杨希,充当了袁伟民的两个朋友身份:高尔夫球友、网球球友。当年的第一主攻手杨希在场外也是攻击力十足,目前她正投身房地产,创办了“腾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参与了北京多个社区开发,并拥有自己的网球场。
“我和杨希等一些老朋友经常一礼拜打三次,每次一个多小时,然后回家洗澡。几个球友再一起吃饭,有时把夫人(郑沪英)也带着。”袁伟民说,目前自己唯一的烦恼是每次都得带着自己的网球鞋,因为他的脚有46码,他开玩笑说,“如果找不到鞋,打球时我就得‘穿小鞋’了。”
他还会经常去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网球馆训练。在这里,他有时遇到昔日的同事,比如同样在离任之后每天坚持运动的前总局副局长李富荣。
偶尔,这对昔日的搭档会聊起一些体育的事情,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表现等。
“我还是坚持认为,中国虽然获得了很多金牌,但还远不是一个世界体育强国。”袁伟民对老部下说。
袁伟民的爱人郑沪英也是打排球出身。在上世纪60年代是江苏女排队员,后调到北京任职体育系统一个普通工作岗位。
儿子袁粒今年30多岁,目前就职于一家影视公司。近期制作了在国内很有影响的体育访谈类节目《较量》,这档奥运冠军、体育明星的访谈节目,目前正在全国各重点省市体育频道联播。不过,这个节目名,是在袁粒的再三要求下袁伟民才提写的。
爱好书法的袁伟民写得一手好字。著名书画家范曾是他的好友,后者曾如此评价袁伟民的作品,“在名人字画中,他的算是属于上品。”现在,每天他都会用一两个小时练书法。
书法只是他居家生活的一部分,他另外的爱好是读报和做家务。
毕业于著名的苏州中学袁伟民喜欢剪报,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三十来年。读到精彩的文章,他会剪切下来,粘在画报上并分门别类地整理备用。久而久之,家里就有了很多剪报本。前几年国际排协主席魏纪中有事去办公室找他,谈话中碰到一个政策性很强的疑点,他说“你等等”,翻开精心收集的“袁氏剪报”,果然药到病除。
闲暇时,袁伟民还喜欢帮着夫人做家务,琢磨些居家过日子的小窍门。有人到家里来做客,他会领着人家参观自己的“作品”:用饮料瓶自制的“衣架”等。
尽管“工作态度”不错,郑沪英还是心疼袁伟民的身体。袁伟民两边膝盖各有一块疤痕,之前做了微创手术,坏了的半月板也拿掉半个。而右脚跟腱则腱断过一次,明显运动起来弹性没以前好。现在走路,袁伟民有时都是一拐一拐的。
高手
2007年,袁伟民在高尔夫球俱乐部联赛上挥杆。以球会友是他很看重的一种方式。
在郑沪英看来,袁伟民还有两大“陋习”:爱吃甜食和抽烟。
袁伟民一家喜欢吃甜食,家里不间断地储备着糖果蜜饯之类的小食品。有一年在泰国举行亚洲锦标赛,身为亚排联主席的袁伟民在上台发奖时昏迷倒地,经过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亲自检查,确诊是低血糖。从此吃小甜品就成为袁伟民的嗜好。
袁伟民原来抽烟很多,当教练员的时候一天两盒“万宝路”,经历泰国昏迷事件之后,遵照陈敏章的嘱咐,他彻底戒烟了,而且意志坚决,一次成功。
在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助理何慧娴的帮助下,袁伟民目前正在从事一项新的事情:撰写自己的回忆录。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大约四十万字,预计在今年十月出版。那个时候,正好是袁伟民从事体育工作五十周年。
在担任中国体育掌门人的那些年,袁伟民非常低调,从不接受电视专访,退休之后,几乎所有的著名主持人都通过各种关系要求采访,其中不乏杨澜这样的明星人士,被袁伟民全部拒绝。在他看来:电视是需要剪辑编辑的,难免被断章取义,是自己无法掌握的;写书就不同了,“终审权”毕竟掌握在自己手里。
袁伟民的这本书不是一本传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五年带出五十年”——主体是记录他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之后五年间中国体育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此基础上带出他的整个人生经历。
笔者有幸读到了这本书的部分章节——作为中国足协主席的袁伟民,到底对于足球的事情有什么观点?中国男子足球始终命途多舛的深层内幕是什么?王俊生、阎世铎、谢亚龙是在什么情况下上任的?
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部分取得参赛资格的中国运动员因为兴奋剂问题没有前往参加,其中包括“马家军”的多位大牌选手,其中的内幕到底是什么?
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件,涉及到一些在中国体育界如雷贯耳的名字,袁伟民将披露出怎样的惊天内幕?
从1 9 8
6年开始,袁伟民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参加了五届奥运会和五届亚运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很多辉煌的业绩。在这些大型赛事上,曾经发生过那些精彩的故事?袁伟民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投身体育事业五十年,袁伟民最擅长的是竞技体育,但袁伟民手里那张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门票,最终还是成为了收藏品,因为他没去现场。“除了1984年奥运会以外,每次奥运会的开幕式我都没参加,那时我是教练员,必须要带队员⋯⋯”袁伟民说。
他不但没有去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没去现场看比赛,而是在家里看电视转播。最让袁伟民关心的是这样一组数据:北京奥运会上,全球收视率最高的几类节目依次是:“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闭幕式”,“中国女排对阵古巴的比赛”,“田径100米飞人大战”。
对于田径,特别是刘翔退赛,他的看法是,“刘翔比好了就拿,比不好就不拿,输赢都正常,这是因为中国跨栏还没有形成人才群。乒乓球就不同了,每届奥运会我都要求他们拿3块金牌⋯⋯因此,应该鼓励刘翔继续比赛,也要允许运动员失手。”
“中国女排收视率排在了第三,这说明国人对女排有着很高的关注,女排凝结了全国人民的期望和关爱。国人的排球情结和我50多年来的排球情结是一样的。”
当年老女排队员目前大多在北京。每次接到聚会的邀请,袁伟民肯定到。不过,对于那些工作饭局,他是能省则省。
“一次袁头儿开玩笑,所有队员的饭我都能吃,只有张蓉芳(排管中心副主任)和孙晋芳(网球中心主任)的饭我是不吃的。因为她们和我有上下级关系,吃了她们的饭还得给她们干事,我吃着可不踏实!”老女排队员张洁云回忆说。
5月底的女排四国精英赛,袁伟民受邀前往观摩。但主席台上,他刻意和曹慧英等老女排队员保持着距离,也没有和现役队员、教练说过一句话。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人们:自己已经离开了这个圈子。
尽管此前,他还对新老女排进行比较:“郎平只有1米84,身体条件比国外对手差,但球还不照样往地上砸?关键的问题是节奏要把握好,当然这是基于个人技术扎实的基础上的。”
“现在的这个中国女排,身体条件不比国外队伍弱,但个人技术真的不如以前了,太粗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