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思维——原发性妄想的产生
(2013-03-09 18:18:11)
标签:
健康 |
感应思维——原发性妄想的产生
唐东晓
提要:妄想是由于个人经历中的巧合和记忆中隐蔽性的规律性在个人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环境要素的暗示生成心理感应,长期积累的心理能量导致催眠状态下的感知障碍和思维倒错,是心因性和可逆的,精神分裂症的彻底治疗和完全康复是可能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观点均是根据病例调查和病情分析直接归纳和总结出来的,用普通中文语义表达,没有沿用或借用传统的理论学说和他人的研究成果,暂时也还没有翻译为其他语言。
关键词:要素、感应、典型化心结、环境、暗示、贯穿性要素垛叠、自动催眠、感知障碍、语境破裂、语义置换
一般普通人在沉思、注意力分散或过于集中、或情绪过于激动时都可能会出现误听、误解他人语言意思的错误认知,在排除生理性听力障碍、排除独立语词多项含义、地方语差异或语境模糊的前提下,并不是特定人群独有的现象。区别在于,一般普通人只是偶尔和暂时的,而有些人则可能会经常性的频繁出现,而且是在对方表达清楚,词义和语境明确的情况下,这就属于不正常的精神状态和病理思维了,也就是妄想,还包括迁延发展形成的对人物和事物其他方面的误解。值得一提的是,经常性存在这种错误认知的还有老年人,所以精神分裂症最早在西方被称之为早发性痴呆症,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同的是,老年人是因为生理性的神经衰退,是不可逆的,而病人则是源于心理性的障碍,是可逆的。
妄想起源于概念误解,出现多项误解就是概念裂解,被意识不自觉无条件接受和认可的误解就是原发性妄想。出现这种病理性思维的原因,是因为患者不自觉的接受环境暗示自动进入自我催眠状态,感知障碍导致语境错位,敏感语词的涵义被置换,造成思维倒错。深层次的因素是因为在患者的记忆中存在一个隐蔽性的心理感应网络:要素叠构。
心结是人生经历中印象深刻、容易被触动或唤醒、对个人的思想和情感有明显影响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情景等,同一时期或同一社会背景中的心结因为客观实际在记忆中存在自然的关系或联系并反映在思维中,这属于正常的联想,是意识能够自觉的。要素是包含在不同心结之中的相同、相近或相关的文字、符号、物品、色彩、乐曲等特征性元素。多个心结可能包含有一个或有限的几个相同的要素,如果是跨越多个人生阶段的现象就形成记忆中的要素垛叠,也就是一层一层码放在记忆中的关联要素。如果多个要素垛叠存在一个或有限的几个相同的要素的就会在记忆中形成潜在的关联,形成一个复杂的时空交错的隐蔽性网络构造,这就是要素叠构。要素垛叠和要素叠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但一般不为人意识到。当个人所处的环境中含有相同的要素时,就会引起要素垛叠乃至整个要素叠构不自觉的心理感应,触动或唤醒其中的某个或多个心结,在意识不自觉的情况下引起心理上的反应以及思维的改变。出现在意识中的回忆属于联想,可以发展成为有条理的对人生经验的分析和再认识,是一种扩展性的思维逻辑。但在某些情况下心结是在个人不自觉的的情况下被触动的,没有及时地出现在意识中,同样会影响到了个人的思绪和情感,如思维中止、思维跳跃、走神、误听误解、强迫思维、白日梦、强迫症状的激动等。对思维的影响并导致的结果,或者说,思维的不自觉改变,就是感应思维。感应思维是病理思维的根源,虽然还不至于属于病理思维的范畴,但对于人的心理和心理成长多少存在着负面的影响,如果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心理能量的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就会发展成为病理思维。
要素垛叠和要素叠构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导致精神疾病。但由于很少会有人在理性专注的情况下系统性地回忆和梳理这些记忆以及对自己的影响,也很少会有人认真地追溯和分析为什么会回想起以及注意到心结中的要素,更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要素垛叠和要素叠构的存在和影响,感应思维有更多的机会发生。性是心结中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是说性就是本质的或者说原始的因素,只是因为人的本能会更多的注意到异性的特征和言行,并留下较深刻的印象。青少年由于处于成长期,性的吸引和心理敏感尤为强烈,因此也会更深刻地影响到当时和以后的思想和情感。另一方面,性在心理防御机制中也很容易被激发处于焦点位置,在病人的表现中很突出,但这只是一个表象。
要素垛叠、要素叠构和心理感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衍生性心结和现在心结的典型化。人生经历和记忆中的某些要素或者说垛叠在记忆底层心结中的要素受到环境要素的感应会在人不自觉的情况下影响到人的心理和言行,导致一定结果并形成新的心结,发展成为衍生性的要素垛叠。它是由个人的主动性选择而产生的,如感情转移所产生的并与特定人物、事物相关的兴趣、爱好、友谊、恋情、愿望、追求等,这就是衍生性心结。衍生性心结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绪和情感,并有可能继续发展产生延续性的新的衍生心结,或扩展与其他心结相关形成相对独立的要素垛叠和要素叠构。衍生心结具有较强烈的敏感性,严重的会造成心理障碍。衍生性心结在病理思维中常常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和性有关的,很容易被集中注意,不仅妨碍病人自身的反省和自救,也妨碍了观察者和施救者的判断,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和迷思。
现在心结是与本人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性关系当时仍经常性处于现实关系中的人物、事物和情景。当现在心结包含有相同要素时,要素垛叠和要素叠构会在潜移默化中通过个人不自觉的心理感应的将以往心结中的情感和思绪集中到现在心结中,导致人的思绪和情感立体化、概念化、艺术化,也就是现实心结的典型化。典型化的结果,不仅影响到个人对客观存在认识的真实性,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个人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视野和态度以及人际和社会关系,不自觉的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现在心结上并受到要素叠构的感应沉溺于内心深处的自我感受,在无意识中不由自主地接受环境要素的暗示,而忽视客观现实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反过来也强化了要素垛叠和要素叠构的影响力,心理感应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占有更主要的地位,进行性抑制联想思维,迁延发展成为思维和心理障碍。尤其是衍生性心结,本来就是典型化的产物,是要素垛叠长期积累的偏执性心理能量,常常会强制性的占据病人的思想意识,对病理性思维的产生和演化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典型化是一个不稳定的发展过程,也是可逆的,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总在发生着变化,环境要素的含量时多时少、暗示作用或强或弱,即是每天从早到晚不同的时间阶段也会不同,还会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家庭变故、工作单位(学校或班级)更换,朋友圈以及生意圈的变更等,都可能影响到典型化的强弱和发展进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素垛叠的典型化并不是绝对的,环境要素的长期连续性影响和现在心结的能量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病症的产生和迁延发展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漫长过程。
由于典型化是在要素垛叠的隐蔽性力量在环境要素的暗示下形成的,要素垛叠相关的心结之间原本没有有意义的关系,也没有被个人意识到的有意义的联系,只是因为要素之间的感应而混合在一起,这就造成典型化是一种模糊的、复杂的、没有确定性、甚至充满了矛盾和纠结的虚幻与现实相掺和的错误感知,病人不仅自己感觉不知所以、不知所措,同时也牵制和约束了病人的言行。如果是在多个典型化心结同时存在,环境要素的数量较多又相对集中的话,病人就会不自觉的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伴随思维空洞、焦虑不安、疑神疑鬼、负面预感、敏感紧张等心理现象,并开始出现心理退缩和社会退缩的倾向,对关系密切的人物和事物态度反常,刻意回避某些社会交往和场景等,严重的会离家出走、躲在家里不出门或出现木僵状态。
典型化是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成因,导致严重性结果的关键因素是因为还存在一个更隐蔽性的力量,这就是贯穿性要素垛叠。贯穿性要素垛叠是一个或有限的几个个要素贯穿于人生经历大部或者全部过程,从启蒙期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病人以往的人生经历中,各个重要阶段都有一个或多个和本人关系密切或有重要影响的的人物姓名中都含有某个字,而且是病人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这是病人自动催眠状态的核心牵引力。精神分裂症事实上也就是不自觉的持续性自动催眠状态。贯穿性要素垛叠通过某个环节中心结的相同要素与其他重要要素垛叠包括典型化要素垛叠建立联系,比如,如果贯穿性要素垛叠的主要要素是文字的话,某个物品要素的其他重要要素垛叠中的某个环节中的心结中也包含有同样的文字要素。这样,当多个典型化要素垛叠受到环境要素的暗示处于亢奋状态的情况下,要素叠构所产生的心理感应就会形成合力引起贯穿性要素垛叠的共振,引导意识陷入持续性不自觉的自动催眠状态。由于贯穿性要素垛叠隐蔽在一般要素垛叠的背后,间接的发挥作用,本身没有意义,而且不会直接表现在病理思维中,不仅不容易病人自己意识到,也不容易被观察者和施救者注意到。事实上,是在意识陷入持续性不自觉的自动催眠状态、也就是进入精神分裂症疾病状态后,贯穿性要素垛叠和要素叠构才开始发挥整体性的作用。在贯穿性要素垛叠发挥作用之前,由于典型化心结和要素叠构形成的心理障碍,意识的反省不能深入和全面,处于准催眠状态、半催眠或者说临界状态。
在持续性不自觉的自动催眠状态中,要素叠构的感应导致思维出现歧路,歧路中还会继续出现歧路,最终使思维迷失在要素叠构中,或者说思维短路。病人会不自觉的接受环境要素的暗示,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某个被激发的典型化心结上并常常伴随强迫性的强烈内心感受,忽略外部世界其他因素的存在和信息传达,要素叠构产生屏蔽作用,造成心因性的感知障碍,阻碍正常的联想和环境交流,认知与感知脱节并分离。病人对外部客观世界传达的信息,如他人的语言注意力分散,只能断断续续的听到只言片语,而且受到要素叠构感应的影响,无意识中只对某些相关敏感词汇产生思维,外部信息的语境破裂,病人无法完整理解他人的原本意思。而同时,由于病人的思维迷失在要素叠构中,被接受的语词被病人当做记忆中被心理感应激发出来的某个独立出现在意识中的相同语词理解并接受语义,换句话说,思维过程中的语义被置换,意识产生错觉,感知所接受的语词被放在心结中的某个语境中,从而被理解为当时语境中的涵义(包括比喻和俚语),而感知在无意识中又不自觉地将这个被置换的涵义依旧归属于已经破裂的客观现实语境,认为是他人本来的意思,误解由此产生。病人能意识到这种语言意思的不同反常,但大都会敏感地认为对方有特意的的暗示或特别的身份,不仅不自觉无条件的接受和认可,毫不怀疑,还会在内心深处伴随相应的情感反应,这就是原发性妄想。
原发性妄想只是一些随机出现的孤立的概念,有时候甚至只是一种念头和感觉。由于环境要素的变化,病人的注意力和不自觉接受的暗示也在不断变化,被激发的心结也随之不断转换。因此,原发性妄想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前后没有关系。即使同一语词,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的妄想观念也会不同,病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概念裂解,这对继发性妄想的产生和病情迁延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环境要素、贯穿性要素和典型化心结的数量和强弱的不确定性,也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会出现妄想,一些病人可能只是处在临界状态,没有或较少有妄想现象。幻听是妄想的补充形式,原发性幻听是被环境要素暗示激发独立出现在意识中的记忆中隐藏的有声记忆,而继发性幻听则是心结在环境要素的暗示作用下演绎出的臆像。
从心理感应到感应思维产生妄想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定量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疾病早期,自动催眠状态较浅,感应思维以及所产生的感知障碍和妄想还只是一种干扰。由于环境的变化,环境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数量也在不断变化,环境要素的暗示作用也强弱不定,不仅妄想的内容会随之变化,自动催眠程度也会深浅不一,如果受到个人感兴趣的因素影响转移注意力,病人的逻辑思维有时也会部分甚至全部的恢复,病情不稳定而且随机性地在发生着变化,只是病人自己始终没有意识到。病人最初只是感到奇怪和不可思议,一般会保持警惕和沉默,尽量回避危险,认为可能是客观世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或者自己新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方式,还没有完全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之后在原发性妄想逐渐增多、心理感受聚积、过度敏感的情况下,病人才“恍然大悟”般进一步错误地以为这些变化都是跟自己有关的、是针对自己的,并通过主观综合和臆想,演绎性的推理出各种继发性妄想,也因此而造成了病人内心世界激烈的矛盾和冲突,环境和记忆中的其他敏感性相关元素也会在内省过程中生成主观上的自我暗示起到助力作用,病人逐步陷入深度自动催眠状态,严重时意志崩溃出现精神自动症。部分病人可能会迁延发展成为系统性妄想,也就是相对固定相对稳定有合理现实感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妄想形式。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身心是不可分的,一定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也是一定的神经生理过程,包括电磁传导和生物化学反应等,思维和精神的异常也就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异常,这是一个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进程。目前已发现和针对治疗的主要有多巴胺等生物化学物质,通过对中枢神经的镇静和思维抑制控制和稳定病情,对疾病的应急治疗有良好的效果,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而且本身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包括对疾病治疗的负面作用和效果。药物在抑制妄想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的联想,限制了病人自身的反省和同疾病的对抗,本身也是诱发和产生妄想的因素,长期服用不仅存在安全性问题,对疾病的完全康复和避免复发也有不利的一面。
(个人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所有,请读者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