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足球父子兵与兄弟球员的故事
(2012-12-16 05:04:35)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
古人曰: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 意思是应该团结一致去干事情,打虎要像兄弟一样一起向前,上阵打仗要团结的象父子一样,只有团结才无往不胜,人心齐泰山移嘛!
“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这是中国古代形容父亲能干,儿子也很出色的意思,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先主视之,叹曰:“虎父无犬子也!”用御鞭一指,蜀兵一齐掩杀过去,吴兵大败。……
在中国足坛,父子都曾入选过国家队的,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可以数出几对:他们分别是:陈家亮和陈东,谢鸿钧和谢峰,李松海和李蕾蕾。
其中大连人陈家亮的事迹,先回已经提到,不在赘述,其子陈东出生于1963年,则是北京部队和八一队的中场球员,入选过高丰文执教时期的国家队,这是中国第一对成色十足的的国家队父子兵。
完全的国家队父子兵很少,除了上述三对国家队父子兵外,还有几对国字号父子兵:注意,这里用的是国字号父子兵,就相对选择面宽些了。父亲富有足球才华入选国家队的人不少,但是儿子也能成为国脚的却不多。根据笔者观察要想成为国家队的一员,第一必须具有足球天赋,第二必须刻苦训练,第三则要把握住机遇。某些国家队老队员的儿子,不是没有足球天赋,而是往往囿于一种优越感,刻苦训练不够,才未能达到国家队的水平,而未能成为国家队父子兵。至于国内兄弟国字号球员就相对多了:在下曾探讨过中国足坛的国字号父子兵,先解释一下在下之所以用国字号的原因:90年代在组织撰写体育志时,一个比较难于下定论的是国脚的资格。许多人都称自己进过国家队,不写吧漏一户不好,写吧又有些人未必就是够格的国家队员,写进史书显然不十分妥当,因为正式的国家队毕竟有数,这才真理解了“史圣”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当年所处环境之艰难。如何处理是好?辗转反侧想出了一个词汇就是“国字号”,国家队、国家集训队、国家红队、国家白队、国家一队、国家二队、联一队、联二队、代表中国出访的足球队等等,都可以称为国字号球队,现在就连国奥队、国青队、国少队都被称为中国之队,这样只要入选过,足可写进无妨。
叫张斌名字的国人太多了,搞足球的张斌也有几个,这个张斌不是中央电视台那个名嘴张斌,也许大家对他不太熟悉,但是要提孙继海就没人不知道了,这个张斌教练,就是孙继海的启蒙教练,是他硬说服孙继海的爸爸孙良忠把孙继海从田径场拉进足球场上的。此张斌1941年生于沈阳,1958年就进入了郭鸿宾任主教练的辽宁队,在中后场是位不可多得的虎将。当年就进入了国家(京沈)青年联队,教练是苏联人索洛弗约夫,60年代初又入选了国家队。那时虽分国家一队和二队,但基本是混搭轮流使用队员比赛,这也是正式的国字号队员,教练就是陈成达,陈福来等。后来随爱人迁来大连,他的儿子叫张晓鸥,一个很早就从大连加入辽宁少年队的队员,身体素质很好,1米88的个头能前能后,后来成为了沈阳金德队主力,还担任过队长。儿子虽然没入选过国家队,但是其女儿张巍巍从小在大连打下了良好的田径基础,加入辽宁队后改行踢足球,那时辽宁女足实力雄厚,是国内的佼佼者。当时国家女足主教练就是曾任辽宁队的主帅丛者余。张巍巍入选了1985年至1986年的国家队,当时中国女足参加在香港举办的第六届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第一次夺得了亚洲冠军。这样看来,父女国字号成绩更引人自豪。
现在在国家队担任后卫的年轻队员李学鹏,1988年9月18日出生于大连,纯左脚,从小在沈阳体育学院毕业的教练权辉等人的培育下,走上了与父亲李锡才同样的绿茵之路。其实李锡才并不打算让爱子踢足球,最初只是打算让他锻炼锻炼身体罢了。李锡才因为忙于执教少年队(冯潇霆等他都带过)、女足没时间观看自己儿子的训练和比赛。私下他也打听其他教练问询李学鹏到底是否合适踢足球?如果不成他就干脆不让儿子再踢下去了。没曾想无心插柳柳成荫,李学鹏竟一发不可收的踢进了国家队,比老子的级别还高了一格。李锡才在辽宁队效力时,从边锋改为后卫,是十连冠时期的绝对主力,踢球风格非常让人喜欢,有时辽宁队当时就以国家队名义出战迎战来访的外国球队。为了促进竞争,1986年国家分成了红黄队进行比赛,国家队为红队,辽宁队为黄队了,李锡才则是黄队的绝对主力。才子是个大老实人,退役后曾担任大连体委共青团负责人,文笔也不错。后来他出于对事业的爱好,辞官又去当了教练,直到如今,国家女足,大连女足的辉煌都有他一份功劳。作为国家女足教练女足期间,与全队合作曾取得过女足世界杯第四名、亚洲杯冠军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银牌的好成绩。从2000年开始再次执教大连女足,培养出了韩端、毕妍、马晓旭等一批国脚,同时还向国青队输送了大量青年女足队员。这样的国字号父子兵,也是一个奇缘。
出生于大连的王洪礼和其子王亮一对也是国字号父子兵。王亮虽然在国家队出场时间不多,但的确入选过国家队。至于其父王洪礼在辽宁队也是一员虎将,辽宁队也有时以国家队名义出访过。王洪礼还有一个在国字号的头衔,那就是与张志诚合作,带领高洪波那批国家青年队,不仅取得了亚洲冠军,而且在苏联第一次打进了世界青年锦标赛前八名。也算国字号父子的另一个特例吧。
80年代盖增臣曾入选过苏永舜执教的国家队,参加了亚洲杯比赛,90年代曾执教过国青和国少。 盖增臣的儿子盖阳从小便热爱足球运动,在老四(盖增臣排行老四)的熏陶下,小盖阳的球技有了质的飞跃。2004年,盖阳已经与法甲著名球队马赛签约,也到国青队试训过。
金县人赵清河生于1940年,属大龙。1957年17岁时被老乡国家队队长陈家亮带进了北京队,第二年就岁孙福成、陈家亮、王克斌、丛者余这些大连足球宿将以及张宏根、张俊秀、张京天这三张以及徐福生、方纫秋等国家队一起出访越南,大获全胜而归。60年代初期北京队对同来访的四支南美劲旅球队比赛,他场场上场,而且每场都能破门,4场比赛打进5球,堪称最能打破南美劲旅球门的最佳射手。入党、评先进 再被评选为人大代表,60年代20岁出头的小青年,在北京可谓家喻户晓。其侄儿赵世刚是大连队1984年冲甲成功的主力,1992年被德国人教头施拉普纳吸引到了国家队,这是一对叔侄国字号。其实赵清河的个哥哥赵青江是50年代中期大连青年队的前锋,纯左脚,技术上乘,可惜没有从事专业足球而是干上了外贸工作。赵世刚的外甥郭辉,是冯潇霆、董方卓那批大连少年队的主力前锋,后来也踢过职业足球,赵家三代足球人的事迹也值得一书。
父子球员还有王克斌、王刚,朱作富、朱明、朱斌等。
至于兄弟球员,从国字号到在专业队效力的大连球员可谓众多:盖增圣和盖增臣分别是6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的国字号球员,迟尚斌和迟尚国则分别是70年代国家一队和二队的兄弟球员。
赵世福和赵世杰兄弟俩曾在70年代有过以辽宁队代表中国队出访的经历,比起赵氏兄弟稍晚些时候,柳忠云同样也有过如此经历,而且在1977年有过以中国一队名义参加北京长城杯国际足球邀请赛的记录,至于其弟柳忠长则是80年代中期,年维泗指导亲自选拔的国家队正选前锋。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华国字号兄弟球员中,大连有以下几对:徐涛、徐弘,他哥俩不仅入选了国家队,而且都担任过国家队队长职务,这恐怕就是中华足坛的唯一了吧。周华、周阳姐妹女国脚,恐怕在神州绿茵场上也仅此一例。至于韩文海、韩文霞,属于叔伯兄妹球员,也分别是男足和女足的国门,这个也够特例了。
至于在专业队效力的大连兄弟球员,可以随手拈来比比皆是,也与读者共同分享大连足球的此一快乐。譬如建国初期造船厂的韩文松、韩文梅,杨振增、杨振富,刘殿官、刘殿甲,更有后来的驰骋中华足坛的盖增圣、盖增贤、盖增君、盖增臣盖氏四杰,还有迟尚斌、迟尚国、迟尚义迟氏三雄,为大连队冲甲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的张成义、张成连哥俩、在大连队效力的赵峰、赵岩兄弟。还有双棒汪刚、汪强,唐鑫、唐淼,巧合的是这两对双棒子都是弟弟加入了国家队,而哥哥却无缘国字号,不知啥缘故?难道双胞胎弟弟比哥哥有天赋?据说老大有伤也是没能踢上高层次比赛的原因之一,再有些啥原因是,更有待科技部门来研究了。
在北京足坛效力的大连兄弟球员周广达、周广生(周宁之父),八一队效力的李洪福、李洪武兄弟,沈阳部队的冯勇、广州部队的冯军兄弟(冯潇霆之父)------,不一而足。
旅顺的孙云山(文革前国家队、两度被评为最佳射手)、孙华山、孙德山兄弟,可谓个个皮球踢得了得。至于大连足坛更早些的孙氏孙世宽、孙宝航,王克斌、王刚,朱作富、朱明、朱斌父子以及其他足球世家故事,列位恐怕知之比在下还要详细,此回就此打住吧。
此篇为大连体坛演义(下)的部分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