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华大学的几位足球人
(2011-01-29 05:13:25)
清华园照片
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许多中国中学生向往的圣地。
100年前的1911年,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至此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清华大学的孙葆洁教授被选为了全国十佳正义人物,为清华大学增添了新的荣誉。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校风是行胜于言
所有师生都努力树立一流意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奋发图强,争创一流。
学校传统: 中西荟萃 、古今贯通 、文理渗透
校歌: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梁启超先生曾在清华做题为《君子》的演讲,他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生所言,影响深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即成为清华永远的校训。
清华园里大师云集,贤人辈出。清华学人以“古今融会、中西贯通”为指导思想,创造了一个影响整个时代的“清华学派”。
清华又是“大师之园”: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育人环境,“半国英才聚清华” 清华培养出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群体,“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 。清华的声誉,是与清华校友对社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在清华近百年的历史中,59位清华学子当选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600多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名校友当选美国国家院士。约有1/3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清华校友,400多名毕业生就任国内院校校长、党委书记,以上数据在国内均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另外,在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史上,清华是享有盛誉的人文社科重镇,滋养了一代代思想先驱、文学巨匠、史学大家、经济学者和法学巨擘,他们开创并发扬了清华的人文传统,为清华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在清华的天空中,有着太多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这是一所拥有“贵族气质,王者之风”的名校。
除了上述荣耀之外,清华大学在体育以及足球方面也很引人注目。
关于清华大学体育上方面的故事有两个人物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担任校长长达15年之久的蒋南翔和在校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马约翰教授。
早在30年代蒋南翔在清华读书时,他曾是长跑和游泳高手儿。当时,清华打篮球的规则别具一格,可以乱撞乱抢乱压,清华学生称之为“斗牛”,荣高棠和蒋南翔都是“斗牛”篮球的行家里手。蒋南翔执政清华以后,仍认为体育是清华的必须。他常常在下午4点去操场跑步,给清华师生做榜样。他曾对清华附中校长万邦儒说:“不懂体育,不能做中学校长”。他倡导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理念,成为了半个多世纪清华大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
马约翰(1882——1966)1911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在大学读书期间,是学校足球、网球、棒球、田径代表队的主力,他一生积极倡导体育,热情指导青年进行体育锻炼,为人师表、德高望重,受到国家的器重和人民的尊敬。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起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被称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他说:体育是培养人们具有“完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动是健康的泉源” 体育的价值可以迁移。听过他的报告,他说人关键就是一个“动”字。
1964年1月,在马约翰先生为清华工作50年的庆祝会上,蒋校长讲话:“鹤发童颜、步履矫健、神采奕奕的马约翰先生,本身就是提倡体育运动的活榜样。他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坚持工作了半个世纪,年逾八十,还在生气勃勃地继续工作下去,难道这是容易做到的事吗?如果没有非凡的体魄和工作热情,没有身心两方面的很好修养,那是根本办不到的……我们祝贺马约翰先生在清华服务五十年。……把身体锻炼好向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赛。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荣高棠、伍绍祖、张立华等这些中国体育界领导,也都是出自清华。
说到清华体育,也必须提清华几位足球人物:
王维屏教授: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中国足 球裁判委员会主任、国家足球裁判和国际足球裁判(我国第一批五名国际裁判之一),亚洲足联足球裁判委员会执委。我俩在1991年全国足球工作会议上相识,一起探讨中国足球改革之路,还有合影。“一生奉献,绿茵功臣”这八个大字,是中国足球人对他的嘉奖。
关仁卿教授,大连老乡,我的朋友,每逢他从北京返回大连,都给本人打电话,小聚一次。遵照大连教育局领导的嘱咐,关于他的事迹,笔者曾不止一次的写过,他实在是中国足球运动员的楷模人物。在清华大学当学生期间,曾代表北京队参加第一届全运会,获得了运动健将称号,也是中国青年队队长。文革前,北京八大院校足球队很活跃,其中清华大学足球队式佼佼者。文革前,他曾担任过北京高校足球队的教练,那支高校足球队与国家队交锋时,有过上半时领先一球的经历。关教授工作后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水利专家,他在大连一中母校设立了奖学金。
王建章,本人的旅顺中学学长,50年代旅顺中学足球队是旅大学联代表队(1955年),获得当时全旅大中学生足球联赛总冠军,后来考入清华大学,也是该校足球队队员,可惜后来腿部受伤了。正是王学兄暑假从北京回家乡探亲时,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清华大学体育尤其足球的故事。50年代的旅顺中学校友、后来成为国家足球队右边锋的丛者余,谈起王建章时,那是带着十分敬仰的心情,非常钦佩这位老大哥的球技与人品。
清华大学出孙葆洁这样的优秀人物,也就顺理成章了。孙葆洁也确实在体育、尤其足球方面,为清华大学争得了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