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旅顺蹋鞠人
(2010-08-13 13:05:51)
如梦令
——旅顺蹋鞠人
少小队友邀会
吟味皮球怡趣
旅顺蹋鞠人
神州颇具名气
如是,如是
夙当超逾韩日
这首词是笔者最近回旅顺见到当年队友时有感而发的。
1960年,笔者在旅顺中学读高三,4月已经举行完毕业考试,提前了三个月时间准备迎接高考,以期取得优异成绩。考完试后杨抱一校长找到我,让领着另一名高二同学杜玉清(后入选辽宁足球队)立刻去体委报道,直奔大连赛区,代表旅顺队参加在那里即将开始举行的辽宁省足球比赛。这次比赛共有大连、沈阳、鞍山、本溪、抚顺、安东(今丹东)、阜新、营口等城市还外加沈阳体育学院,以及金县(今金州)、桓仁、旅顺等十几支球队,比赛规定,凡是进入前六名的球队,获得当年举行的全国乙级联赛资格。结果以年轻工人和学生为主组成的旅顺队击败几支强队打入了决赛,最后获得了亚军的好成绩,顺理成章的参加了当年全国乙级联赛。副市长李甫让兼体委主任非常高兴,专程到大连看望队员,并给与了物资支援,那可是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啊。当时参赛的旅顺队队员,被几支甲级队抽调走,兴盛一时的旅顺队,又赶上困难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了。不过当时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能取得如此佳绩,还是很令人称道的。
其实旅顺这个地方,早就有开展足球运动的优良传统。成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著名的旅顺二中(后更名为旅顺高公),出现过多名体育健将,包括参加过奥运会的刘长春、郭杰等都在此就读过,高公尤其以足球实力强而出名。夏树福、蔡宝珠等足坛名将都是旧中国足坛名声显赫的人物。新中国第一任中锋、有辽宁足球教父之称的郭鸿宾老师每逢谈起这两位足球明星,总是赞不绝口。当时大连最著名的两支强队——中青和隆华,都有数名该校的在校学生队员,甚至包括伪满洲国足球队的多名队员也出自旅顺高公的毕业生。
上世纪30年代旅顺高公足球队,有大连足坛霸主之称。在每年一度的中等学校体育联合大会足球比赛中,总是冠军得主,其中还连续五次蝉联了由满洲日日新闻社举办的全满中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尤其对日本人的比赛,总是大比分获胜,其中有过15比0的悬殊比分击败日本中学生的记录。在台湾的王老先生看过当年的比赛,以至于事过几十年之后,谈起当时的比赛情景,还是兴奋不已,旅顺高公足球队真为中国人长脸。
日本投降后,民主建政时期(1945年8月23日——1949年9月30日)旅顺足球开展异常活跃,每逢节假日总要举办足球比赛,农村足球队都是赶着大马车进城比赛的(请看当时的有关照片)。成人队与苏军队比赛,中学生与苏联中学生比赛(旅顺中学有时也与苏军比赛),孩童们也和苏联小孩在小胡同里比赛。那时的旅顺踢球的人多,足球氛围很浓,大街小巷都有踢球人,学生们放课后经常就是两个书包一摆,就当做两个球门,往往一直踢到天黑才尽兴回家。每个单位都有足球队,大的单位竟有甲乙丙丁四支足球队,譬如4810厂、外供(友谊外商)都有4支球队参加市里比赛,其实大厂子每个车间也都有足球队,甚至只有几十人的小单位也能组成足球队参加比赛,譬如私营企业等。每所学校一年四季都要举行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以及市里的校际间的不同层次比赛。无论哪个班级都有球队,几乎男孩都会踢球。以旅顺中学为例,不但有校队,而且高中分为甲队和乙队,初中有初中队、少年队。当时国内的多只强队,譬如中央体育学员队(即国家队)、八一队、火车头队,旅大红黄队、第一机械队(即造船队)、沈阳部队队、甚至苏联远东军区队(伯力队)都前往旅顺比赛。1955年苏军撤离旅顺口举行的两国六方足球比赛,把比赛推向了高潮,观众如潮,每逢比赛当日旅顺太阳沟体育场都座无虚席,观众把足球场包围的水泄不通,都是围坐在边线四周观看比赛的,那才叫足球氛围呢。虽然没有电视,甚至没有广播,但孩童们模仿大人们的卓越球技,如同真传一样,鱼跃顶球,凌空倒背等等动作的比赛场面层出不穷。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1951年中国第一届全国足球比赛大会时,由旅顺高公毕业的李朝贵、邵先凯考入了北京辅仁大学,被恩师李凤楼选入了华北队,继而成为第一批国脚,两位老前辈后来带领国家白队扎根天津,天津足球队后来成为中国足球的佼佼者。其后,旅顺中学生的丛者余、孙云山、王克勤先后入选了国字号球队。
旅顺中学足球队,1955年参加旅大学联足球联赛以优异成绩获得冠军,与亚军的决赛比分为4比0,可见实力不俗。就在苏军撤离旅顺口进行的一场表演赛时,作为开幕式的垫场表演,旅顺中学与苏军沿海队的比分是2比2,而其后中央体育学院队与该队的比赛结果是0比0,这在今天简直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我不是说当时的旅顺一支普通的中学生足球队2比2打平了苏军驻军队,中央体育学员队也打平了对手,中学队就与国家队平起平坐了,但是能打出那个比分,足以说明旅顺中学生足球水平不低。在其后的1957年春季学校运动会闭幕式的举行的一场足球表演赛时,旅顺中学对在旅顺春训的甲级队劲旅沈阳部队队的比赛结果,上半时1比0 ,旅顺中学队领先,弄得沈阳部队队朝鲜族主教练很不好意思。当然,下半时沈阳部队队还是取得了胜利,但那也是个不小的轰动,当年沈阳部队队是全国甲级联赛的第六名(如果不算后半程才计算联赛成绩的国家队和八一队的名次,该队应该是第四名)。学校足球队的许多主力是班级田径比赛的健将,参加了田径比赛后的多名校队队员,后半时腿已经抽筋了,也是失利原因之一。担任那场比赛的守门员是刘敏春,后来就是一度担任过中国足协掌门人的阎世铎在大连师专学校学习足球的刘教授。当时刘老师家住水师营小南村,每逢周末都要从学校步行回家,而途中必经元宝房,即旅顺日俄监狱。在走到监狱前,我们就在如今向阳街对面的风雨操场,来一场足球比赛。文革前曾担任过八一队队长的大连八中毕业生谷建业曾评价旅顺中学生队的实力说:很强。那是一个崇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很多可以成为优秀足球队员甚至国家队的学生,都选择了上大学,而没有从事足球运动。譬如考入清华大学的王建章、进入军事学院的宋玉领以及队长陈忠业等,都去大学读书了,否则很可能还要出更多的专业足球队员。旅顺的那些中学生都是玩小皮球出身的,球性很好,譬如1956年从高二的中学生被选入沈阳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辽宁队前身)慕厚仁的足球启蒙人张运鹏的球技那就堪称娴熟,小皮球在他脚下就如同如胶似漆。还有1962年被连续两次评委全国优秀前锋和最佳得分手的国家队主力前锋孙云山(小六)的弟弟(七弟)孙华山的球技,那就令人叫绝,他的八弟孙德山的冲击力甚至比他还出色,可惜都没踢球。他的北京体育学院同班同学、后来回乡执教、成为大连足球高级教练、从1963年以后培养出多名国脚的贾凌福老教练就很惋惜当时没把小八吸收到专业队。那时我们对体育的认识是体育只可以爱好,不可以从事,所以家中是不让去踢专业队,而选择上大学。
1957年日本国家队第一次来中国访问比赛,在沈阳以两个2比3分别负于沈阳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足球队(许多媒体称辽宁队,这是不对的,1958年以前称沈阳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足球队,1959年为了参加第一届全运会足球比赛,沈阳体育学院将第一机械、全国公路等辽宁名将联合起来组队,这之后才开始叫辽宁队)和大连造船厂队,这两支球队都有旅顺人。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足球比赛决赛进入前六名的5支足球队有旅顺人,他们是八一队、北京队、河北队、陕西队和辽宁队。
文革前,中国的甲级队一般每年只有有12支,其中旅顺人曾在其中的9支球队效过力,北京队、八一队、辽宁队、河北队、辽宁工人队、辽宁青年队、第一机械队、陕西队和沈阳部队队,其中辽宁队来自旅顺人更多些。人们对文革后的国家队门将许建平、傅玉彬、徐涛、程强等很熟悉,他们的共同教练是旅顺人蒋立升。与蒋立升共同在辽宁队效力的门将是刘茂凯,他是1958年沈阳体育学院夺得联赛亚军的功臣,其实力仅次于国门张俊秀,但刘茂凯要年轻些,而冠军就是以北京队名义出战的国家队。文革前辽宁队不用说大连人、金州人,就说旅顺人就有多名:刘茂凯、蒋立升、于有义、尹长举、曲中德、鲁茂太、蒋基家、慕厚仁、苏君太、杜玉清等等。后来经常装外国人作为特殊演员的张维喜,也是1956年上高一时开始在旅顺中学加入学校乙队的,但是1958年就成为了中国青年队队员(当时称为京沈青年联队,教练为苏联人)。只有十几万人的旅顺人,完全也可以组成一支甲级队。你如果把旅顺中学附近的学生组织起来,就是一直实力不错的球队,而且每个年龄组都像割韭菜一样,层出不穷。五十年代与盖增圣等在辽宁队效力的前锋慕厚仁就说,那时如果有个好教练只要组织一下,还会出足球人才。那时,旅顺中学的的王仲清老师,就是个非常热心足球的老师。王老师不是体育教师,早年留学日本,他是教制图的,那个地球仪做得太棒了。他一生热爱足球,直到五十多了还代表旅顺队下场比赛,那叫满场飞。记得1957年代表学校少年队参加中学生比赛,笔者打中锋,在所进的五个球中,打入了四个。在观看了比赛全过程之后,下场后王老师对我说,朱元宝你一定要考上高中,我要你进足球队。那一年因为反右派,高中吸收人员很少,太难考了,但是我还是考上了。但那个夏季开始的反右派运动扩大化的结果,把包括王老师在内的12名优秀老师都打成了右派。譬如教体育的郑庆华、教物理的顾兴根、教美术的齐白石大师弟子植辛民、教数学的唐培太老师等等。虽然最后又不得不给人家平反,但是那些人的好年华被糟蹋了,而国家受到的损失,可谓大矣。唐培太老师是上海人,在球场上踢中锋,那个技术叫绝啊!非常干净利落,笔者就向他学了几个过人动作的绝招。譬如背向拿球时他会左右摇摆作假动作,轻轻地用左右脚外脚一蹭就可以转身越过对方中卫。他的过人动作很多,可以使用托刀计,里线外线都能走。更绝的是他与自己前卫的配合,背靠盯防他的中卫时,他会突然回撤,当对方中卫死命跟随他穷追不舍时,队友就向他脚下直塞地面球,他很隐蔽地一削,皮球往往会被他引领过头顶,他再突然转身,对手已经来不及转身了。那几个动作交错运用,对手真是防不胜防了。包括慕厚仁指导(后来与笔者在大连足球学校共事)在内的许多旅顺人都要为王老师树碑立传,就借这个机会用这篇小文,算作对王老师的纪念吧。
所以,50年代国家白队主力、辽宁队队长、老教练孙连璋曾感慨的说,旅顺出人才啊。当然后来旅顺人也出现了一些国字号人才:张义明、林乐丰、郭新源、王军、孙明辉、张恩华、孙继海等等,都流淌着旅顺的血脉。但如今,旅顺足球实力大跌,恐怕在大连连三流都数不上了。近半年,笔者曾先后到过水师营小学、迎春小学,登峰小学等观看,这些校长都很重视足球。旅顺的绿茵工程、校园足球活动正在积极地开展起来。曾先后在辽宁队、大连队效力过的王军的队友刘杰教练很认真地在抓小队员,可以期待,假以时日,旅顺还会出足球人才。
但愿如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