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明日报的“影视评论”刘崇顺

(2022-11-20 18:47:52)
                  光明日报的“影视评论” 刘崇顺
    今日光明日报“影视评论”专版头条评论推出堪称“生动描摹乡村振兴的山海画卷的”电视剧《那山那海》。反映沿海贫困山区人民通过艰苦奋斗、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电视剧《那山那海》在总台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获得收视破1的好成绩,还因真实质感、鲜活人物和畲族风情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和频繁互动。无论是观众、网友还是业界专家,大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描摹了偏僻山乡的发展变迁,通过讲述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彰显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奋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那山那海》改编自作家黄国敏的中篇小说《山哈弄海》,讲述在党的政策指导下,地方党委、政府带领海湾乡群众探索振兴乡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动人故事,通过小切口反映大时代,通过小人物诠释大主题,谱写了一曲中华儿女在乡村振兴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新时代颂歌。
    无论是演员穿的畲族服饰,还是恒水与月仙的畲族婚礼,抑或是数次出现的民歌民谣,作为首部讲述畲族人民脱贫故事的电视剧,《那山那海》在用优美的视听语言呈现闽东地区山海美景的同时,着重展现了畲族群众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民族性格,为观众描摹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民族生活画卷。
    《那山那海》不仅表现外在的民族文化元素,还用抒情写意的视听语言刻画了畲族群众的美好品格。剧集开篇雷铨水因山洪而腿部受伤,导演用全景镜头拍摄下村民们排长队、手举火把送铨水出山的一幕,闪亮的火把连成一条线,蜿蜒在曲折的山路之中,犹如黑暗中的星火,不仅照亮前方道路,也闪烁着畲族人民的人性光辉。在描写村民们挖掘隧道的过程时,导演用逆光、仰角镜头拍摄他们,探照灯照射下村民的身影清晰可见,他们用行动诠释“人心齐,泰山移”的信念。
    民族电影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主要归因于多年来电影创作理念更新,编导演新力量涌现,摄制技术日益提高,运作机制不断完善。《民族电影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意在梳理总结成功经验,以期助力民族电影常拍常新,佳作迭出,更好地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局。
    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而民族电影用真挚的情感充盈着石榴的果实,用坚定的信念滋养着石榴的根脉。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刘三姐》《阿诗玛》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盗马贼》《黑骏马》,再到新世纪以来的《买买提的2008》《十八洞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民族电影创作以歌舞、喜剧、悬疑等多种类型展现不同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积极的精神风貌,从历史、文化等层面拓展民族文化的格局,挖掘影像的民族文化学与人类学价值。尤其是近十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民族电影在观照现实生活、描摹时代发展、突破表现形式等方面作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
    这种创新首先表现在主题立意上,也体现在艺术表达上。近年涌现的民族电影多将背景设置在具有鲜明的地域或文化特色的空间中,采用具有较高辨识度的“草原叙事”“高原叙事”“沙漠叙事”“山寨叙事”等风格,对美丽景观、风土人情进行艺术呈现,再加上素人表演、少数民族语言对白、歌谣舞蹈等视听元素,使民族电影获得了本真自然的审美韵味,更容易让观众在银幕讲述中获得身份和价值认同。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都拍摄于帕米尔高原,茫茫雪原、苍凉高山的震撼影像搭配演员质朴无华的表演,将民族团结、爱国护边的主题烘托得更加动人心弦。还有《十八洞村》开篇以大山深处、公鸡打鸣、梯田等空镜头展现湘西苗族风情;《第一次的离别》采取儿童视角与诗意现实主义拍摄手法展现新疆风貌。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这些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作品,在丰富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的同时,形成了异品同韵的审美特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