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对GDP数字十分敏感的一些地方政府,仿佛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了,面对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竟然落实不力,以至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认识到有些地方“为官不为”后“拍了桌子”。(6月14日《华夏时报》)
为官缘何不为?
“现在这种气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某中部省份省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在反腐的高压态势之下,一些地方官员最关心的,不是怎么做事,而是怎么不出事。
显然,这里有两方面出了问题。
其一,把微刺激执行成不刺激。之所以说成是“执行成”,是因为这些官员对中央的政策其实心知肚明,作为解读政策的高手,他们常常能从中找出缝隙或者漏洞,忽略屏蔽对自己不利的一面,放大对自己有用的一面,难道不知道“微”与“不”的区分和定义?
显然,他们在装蒜,或者说,在“装孬”,若被领导发现,顶多拿误读说事儿,说自己理解能力差,政策水平不高,不是常有犯了罪的官员装傻充愣,声称自己“不懂法”吗?这是典型的消极抵制。
其二,以为不做事才能不出事。具体的表现就是,过去唯GDP是从,一味大拆大建,大轰大嗡,在投资、出口、消费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更偏爱投资。投资可以出政绩,更可以寻租有猫腻。于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房屋拆了建,道路修了挖,就连桥梁也经不住一辆超载的货车甚至一场暴雨。
在他们眼里,一切只有GDP,没有可持续。这样的结果只是单向的扩张,汽车卖多了,道路拥堵了,人口失控了,空气雾霾了,于是,又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开始摇号了、限行了、禁入了、疏解了……这种矫枉当然是对的,问题是这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是前人挖坑后人填埋,有时完全是一种瞎折腾,毫无前瞻性、系统性,规律性。
现在可好,一说不唯GDP,又立马不作为了,还把不做事与反腐败对立起来,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是怎么去做事,而是怎么不出事。而不做事是典型的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
其实,“为官不为”,更多地还是官员的脑袋出了问题。说轻了,是失职,说重了,是渎职。对他们,只“拍桌子”显然很不够,还要对他们“摘帽子”(乌纱帽),“查票子”(经济问题),打板子(给予政纪或法纪处罚)。唯其如此,才能让他们感到痛楚!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40613/235519409533.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