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开始的162种药品大降价,平均降幅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100亿元。据政绩工程统计,这是近几年来第27次药品降价。
药品降价情系百姓,福佑万民,是大好事,大善事,大慈大悲事。然而老百姓却难有喜悦之情,鲜有感恩之念,缘何?因为一降价就没药可卖——“降价没”,一降价企业就不生产——“降价死”,老百姓压根儿就得不到什么好处!
于是,就陷入这样一个怪圈:药监部门也许是真心出于爱民的好意,到了一个阶段,就要给药品降一次价,算是做了一件关心民生的好事,有了一件政绩工程;药厂一看药品降价,少了利润空间,于是取消订单,或者干脆就不生产了;接着给原来的药品加或换一两种成分,重新起一个名字,报到药监部门再申请新的批号,摇身一变作为新药出产……
降价死的结局是旧药重新投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结果是药监部门有了政绩,药厂投放了新药,又有了新的招牌药品和利润空间,而药监部门,又可从中收取审批费用,某人或可接着“食药而肥”——真是一举多得,既“沽了名”,又“钓了鱼”,皆大欢喜。
于是又步入了新一轮的“降价死”怪圈。
老汉俺心思不正,容易把事情想歪,写到这便突然有了一个大胆假设,这“降价死”难道不就是一个阴谋?按照流程,降价之前必须进行成本核算,如果明知道有些药价已经没了利润空间,那药监部门为什么还要拼命压价与降价呢?其中的暗箱是很让人产生无限的哥德巴赫猜想的。
其实,所谓的“降价死”,说穿了是“降价活”——药厂与药监部门,换个方式更好的活!而百姓的活与否,他们是不屑于问的,只要自己钵满盆满。
而一些药店呢,也起哄架秧子,加入到了这圈中,充当着“看不见的”市场推手。表妹昨天给我讲的这个例子可供佐证。
由于工作需要,表妹需经常“飞来飞去”。为防晕机,她一直都买“乘晕宁”,6块钱,20片,便宜又管用。可是今年突然再到药店去买,就没有卖的了,药店推荐她的,都是一种6片装的晕车药,20元。节俭惯了的表妹心有不甘,于是挨家药店踅摸,就像记者调查。
跑了好几家,结果都一样,没有乘晕宁,只有别的神马宁。
然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原来,药店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将乘晕宁放到橱柜的最下一格,但还是被表妹将“狐狸尾巴”抓住。于是药店赶紧圆场:“对不起,忘记了!”
药监部门、药厂、药店,有没有利益链,老汉俺还真不敢揣测,只是从一拨拨的高官落马、一药多名,以及这“降价死”的蹊跷而言,借用一句广告词,似乎都验证着这里有难以“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