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小宝班上要上美术课,需要带一些水果或蔬菜。第二天中午送他上学后,我见到他好朋友兜兜的妈妈。兜兜妈给我讲了一个好可爱的笑话,让我想想就觉得好笑。兜兜回家对她们说:“小宝真善良,ZLN同学没带美术课上要用的蔬菜,小宝就借给他了。他哭了。”兜兜妈好奇的问:“这么感动嘛,都哭了?”“不是感动的”“那是被老师批评哭了?”“也不是,因为小宝借给他的是洋葱,他被辣哭了”
哈哈
下午小宝放学回来,我就问他你的洋葱怎么没带回来?小宝先是愣了一下,接着说:“妈妈,对不起,我在路上把洋葱丢了。”我当时没说话,只是在心里打了一个问号,或许是人家同学还给他,他弄丢了也说不定。这个对话就没有继续进行下去。晚上吃饭时,我给老刘讲这个笑话,他也笑的不行。这时,坐在旁边的小宝很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我说谎了,ZLN没有还给我洋葱。这是善意的谎言,我怕妈妈说我。你要是说我,我就得和你争吵,这样大家都不开心。这是为了避免咱俩关系不好的善意谎言。”
撒了谎还这么一套套的,我真是服了气!说得我好像特别小气一样,哎。郁闷!可是转念一想,这话还真是耳熟。汗!我就是这样给孩子说的。前几周,我答应小宝晚上和他一起吃烧烤。因为我妈一直反对带孩子吃烧烤,所以我决定不告诉她实情。只是告诉她我们会晚点回家,让她不用等我们,吃完饭先出去散步就行。那晚,我们同事凑了4家人,一起吃的烧烤,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快八点时,我估摸老妈快回来了,就赶紧叫上小宝往家赶。路上我就是这样给儿子交代的:“姥姥不喜欢我们吃烧烤,我们就不告诉她了。这叫善意的谎言,因为她不高兴,我也会不高兴,这样就不利于大家的关系哈。咱们这样做,不是故意欺骗姥姥,这叫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姥姥不生气。”
得,现如今,俺儿子也把这套学得溜溜的,真真的!该咋办?我该怎样面对孩子的“善意的谎言”?
有研究显示,人们平均每10分钟就会说谎3次。说谎是生活中常见的人际方式,有恶意的有善意的。一方面,我觉得“善意的谎言”,它的出发点是好的,有时候可以促进事情的发展。不是有个著名的故事《母亲善意的谎言成就孩子的一生》,从幼儿园时候起,孩子一再被老师否定被列入差生行列,但妈妈一再的告诉儿子“你的老师对你非常满意……”最后,儿子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儿子知道妈妈是骗他的,但是更激励他的是世界上只有妈妈最信任他!所以,善意的谎言也有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时候老师善意的谎言就可能会激励一个暂时落后的孩子鼓起不懈努力的决心和勇气;一个医生善意的谎言就可以点燃重病的病人重生的希望;父母善意的谎言就可以让孩子依然对社会充满信心,对自己充满自信……于是,我一直不排斥在生活中使用“善意的谎言”。
其实,我想告诉儿子的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讲善意的谎言,只是为了能让对方快乐,宽心,放心,避免听到的一方受到伤害。我们的话应该不会让对方受伤。所以才叫做善意的谎言。”
但是,如今这么大点的孩子跟我也用上“善意的谎言”了,我却开始担心起来。孩子毕竟认知有限,要是把编造借口、把撒谎当成了家常便饭,把“善意的谎言”作为冠冕堂皇的借口掩饰自己的谎言,习惯成自然,改都不改不掉了可怎么办?
都说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但用不好就不美丽了是不?今天我使劲想了一下,决定和儿子来个“约定”---
善用“善意的谎言”。
一是我们约定彼此要坦诚沟通,有事说事,不隐瞒不撒谎;
二是要教给孩子正确判断哪些是善意的谎言。我给他举了个例子。在英文中有这样一句话:“It’s not polite that guests leave
the dishes untouched.客人不动主人做的菜是不礼貌的。我们在做客时,收到不喜欢的礼物或吃到你觉得难吃的饭菜,我们也应该向主人道谢,我喜欢这个礼物,我觉得味道不错等等。”所以,有时撒谎是为了礼貌,是一种得体的社交行为,是可以做的。但明明不是真实的事情,你却要捏造出来,或者你明明做了的事情却坚持说自己没做,那就是欺骗,是不诚实的表现。比如,你去别人家做客,偷偷的拿了主人放在桌上的钱,被大人发现了却还不肯承认,或者说是姥姥给你的钱,这就叫撒谎骗人,是绝对不允许的!
所以,“善意的谎言”不要经常用,甚至是尽量不用,我们还是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小宝使劲点了点头。相信小宝以后一定会做的很好,因为小宝是个懂道理、明事理的好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