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我不想承认,但我真的还是一个思想颇为传统的妈妈。我始终不好意思当面回应他人对儿子的赞美,甚至有时还主动“揭短”,哎!
我不是没有类似的糟糕的心理体验:我的妈妈就是传统到极致的那种类型,我长到这么大,从来没有听到她当着外人面表扬过我,表扬我的话,我现在使劲想也没有想起几句。总是记得她回来跟我说,谁家孩子怎样怎样……(或许背地里夸过我?不知道。貌似我被保送大学的时候,她提过我在她们单位是第一个,这算是表扬我了吧!)。反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次舅舅姨们批评我,妈妈都会随声附和,“落井下石”。那种时候我是很委屈的,我多希望她能为我辩白几句呀!可惜没有,好像我做过的‘好’的事情,从来没有在她老人家心里落下过,眼里见的总是我做的不到的地方!这种心理体验每每让我很气馁,动不动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所以我曾经也反复提醒自己,要多表扬鼓励孩子;无论孩子多小,在外人面前也要给他留有尊严,一定不要当着外人的面对孩子咆哮;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外人曝光孩子的缺点!……可是呀,说着容易做着难!再注意,也还是有不周全的时候。就比如我开头提到的,当别人当着儿子的面评价他的时候,我总是接不好话。当别人说:“这孩子智商真高,真聪明!”我该回答什么?我通常会说:“哪里呀,现在孩子都聪明”;要是别人说:“你看这男孩子就是皮哈,一会也闲不住”
我该回答什么?
那天,我带着小宝去书馆挑书。这是我们第二次去了。第一次去的时候,是年轻的主人在。小宝被琳琅满目的图书吸引,兴奋的挑挑拣拣,我们很快就满载而归了。这次去,是馆主的母亲在。老人比较健谈,一开始就跟小宝打招呼,问小宝“你几岁了”等等。小宝都礼貌的回答了。我们选书的同时,老人主动和我攀谈起来。可是,我们聊着的功夫,这位小朋友并没有在看书,居然在地垫上翻起跟头,打起了滚儿,还带着表演的味道,滚来滚去,躺下又起来无数次!老人也注意到了撒欢儿的小宝,说:“哎呦,这个男孩子就是皮呀,上次来的一个男孩,比他还大,来了就直接倒立在这个垫子上了!一刻也闲不住”这时,我该说什么?
其实,我多少能理解小宝的这种行为。一来,我们在聊天没有人关注他,他的这种行为可以引起我们的关注;二来,孩子喜欢自由无拘无束。在家里他每每想光脚走路,每每想在地上打滚躺着看书,都被大人拎起来(我们家是瓷砖地,怕他着凉)。好不容易见到了地垫自然要撒欢的放松一下。所以我没有制止他。但是我心里并不满意他这样,这个场合、环境毕竟不适合随意玩闹,我只想赶快挑完书走人就算了。或许,当时我应该回答老人:“是呀,男孩子相对调皮一些。但是有时候男孩子也能很安静,比如下棋的时候,读书的时候。我儿子很调皮,但是他一读书就能安静好久好久,是不是小宝?”
用这些含有“期许”的话语做心里暗示,提醒宝宝怎样做是对的,那么他应该会收敛不当的行为。相反,我当时附和了老人:“就是呀,男孩子就是皮,皮起来没数儿,也不管什么场合,想怎么疯怎么疯。俺这个就这个样,一分钟闲不住,在家在外都这样。皮的让人头疼!”……就这样,我们继续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孩子继续自娱自乐。我的随意附和加重了孩子的“病情”!
临走,我叫小宝赶紧穿鞋穿衣服走了。小宝倒也行动的比较迅速,边说“奶奶再见”边坐到小凳子上穿鞋。老人很和善的拍拍他肩:“小伙子,下次再和妈妈来玩哈”
我在一旁随意地说了句:“这就是个小皮蛋”
话音刚落,只见小宝站起身来,转身走向门外,屁股上居然“粘”着刚刚坐着的小椅子,蹬蹬地下楼了!(两手托着凳子)
我一下子就愣了,从来没有在外面这么调皮的小宝,今天咋这样呢?赶紧叫住他,让他赶紧回来放下小凳子。还不忘解嘲一下:“这个孩子就是喜欢表演,喜欢搞怪,快回来!”我没有追上去,怕我一追,他就往楼下冲,更危险。小宝装作没有听见,又下了好几级台阶才乐呵呵的回来。我倒也没生气,只是告诉他:“把凳子放回到原位。”可是,人家小朋友就愣是放到了相对的位置,然后转身离开不再理我。无奈得苦笑一下,我跟老人道别!
走到楼下,小宝正站在楼梯口上幸灾乐祸的望着我,笑呐!
冷静的分析一下。小宝的这些略有反常的行为背后有怎样的动机呢?
我感觉有这样两种可能性。一是,孩子认为我们是在谈笑风生的谈论他的调皮,暗示了一种鼓励,于是,他变本加厉的表现自己的调皮本色!二是,孩子不满妈妈随意贴在身上的“标签”,这是在报复!“妈妈不是说我是“调皮蛋”“皮起来就没数儿”嘛,
我就做给你看看,我还可以更皮!你不给我留面子,我也不给你面子!
事后,我没有“采访“当事人,不知道当时他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但不管怎样,妈妈当着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不是,极易让孩子感到没有面子。久而久之,越大越逆反的孩子,就会被强化弱点,越来越向大人期待的方向背道而驰!这是不当的行为。
在琪琪爸的博文中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感觉很有道理:“邱吉尔曾经说过:‘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地去赞美他。’当着外人面夸奖孩子的时候,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把孩子存在的缺点用可以预期的优点来激励孩子,有时会起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
假如,当时,我不是那么随意的附和,更加强调孩子的调皮无度,而是换一种办法,用“预期的优点”鼓励孩子,不当着外人面指使孩子做着做那,(悄悄得‘指使’)或许孩子就不会与我对着干了!
相信以后还会有类似的情况,当着孩子的面,面对外人的夸奖,如果夸奖属实,我一定会自豪的大声的肯定孩子,让他也有自豪感和自信心!;
如果夸奖有些过,那么我也会坦然的接受,并且告诉孩子:“是呀,小宝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做的像阿姨说的那么好。我们都相信你,加油哈宝贝!;
如果外人当着孩子的面指出他的不足,那么我不会马上去附和,我要先指出孩子缺点中曾有的那些闪光点,让孩子知道在妈妈眼里,他一直是被欣赏的。然后再提出希望,‘要是宝宝能怎样怎样努力,改正这些不足,就更棒了’!小宝是个特别适合“先给甜枣再给棒槌”式教育的孩子,这样做也适应了“因材施教”的战略吧!不管怎样,当着孩子的面如何应对外人的评价,真是需要我们很好的研究一下。我个人的想法总会有些狭隘,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