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闻,本地一位年仅14岁的孩子,从自家的12层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花一样的生命。留下的遗书说,很想很想考上本地的省重点中学,可是无望了。
看完这则报道,我的心都在发颤,我们的孩子意志怎么这么脆弱?这是否与抗挫折能力的教育缺失有关?
曾看到这样一段话:“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受到积极的挫折教育,就会理顺受挫折的情绪,给自己开拓出可以容纳自己奋进的心境;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
可喜的是,在我家,抗挫折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晚上,小宝又和爸爸下起了国际象棋,最近一局棋,两人总会下很长时间。这次,棋盘上只留下6、7个子了,只听小宝再说:“我下到这个程度已经很好了。”嗯,这次的心态真好!
我们都为小宝高兴,这时,一疏忽小宝的后被爸爸吃掉了。其实局面已经明朗,小宝输定了。只听他又说:“没事,谁都有输的时候。”可话是这样说,声音却明显的哽咽了,小手还不停的擦眼睛。我就逗他:“态度很对,可是眼泪还在眼眶里转哟。”他挺直腰杆,坚定的说:“嗯,我会努力不让它流出来。”
太可爱了!最终,宝宝还是输了,赶紧跑到妈妈身边,有些耍赖般的要求看动画片。我知道,这是他掩饰自己情绪,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虽然时间已经晚了,但我必须满足孩子。宝爸私下里说:‘今晚,无论是打的几局台球,还是下棋,小宝全部输了,这么大的挫败感,孩子这样处理真是很不错了。”
的确,从小宝开始下五子棋到现在学习国际象棋,近半年的时间,抗挫折的能力大大的增强了。变化是很明显的。从最初只想着自己赢,自己的好棋被大人看出并且堵住,他都会气的哭或是走开,拒绝再下。到今天只是默默流泪,默默承受失败,或是祝贺大人,接受自己的一再失败,这期间,孩子的心理不断的在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内心渐渐强大!虽然表现也有反复,但是已经不需要我们的宽慰和教育,只是给与失败的小宝一个理解的拥抱就足够了。
事后,老刘也反思,不该让孩子一晚上参与的活动全都输,丝毫没有成就感!我和老刘也在讨论,到底我们该给孩子多少挫折,让他去承受呢?
就拿这种竞技类的游戏举例,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一是:在孩子初学技能,初次征服的时候,不能人为的给孩子设置挫折。
就比如学走路。宝宝刚刚迈开双腿走出第一步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帮他扫清面前的障碍,让他的初次尝试可以顺畅,可以很容易就尝到征服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越走越好。同样道理,在孩子满腔热情的投入对新事物的探索时,我们先尽可能的帮助他,掌握要领,增加经验,即使故意输给孩子几次,让他尝尝甜头也不为过。过程中指导着孩子,最终让孩子获胜的做法,是宝爸最初最常用的,也是很有效的。比如,为了鼓励小宝在下五子棋时,练习‘埋伏子’的技术,宝爸经常假装没有看出来,让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后就自己有意识的使用了。
二是:给与的挫折要循序渐进,要适当
最初,让孩子多赢几次,增强一下自信,激发一下学习的兴趣之后,就要让他吃些‘苦头’了。这里面尺寸的把握,都在大人的掌控之中。既要让孩子有获胜的机会,又要让他尝尝失败的滋味,渐渐的接受自己不可能总是获胜的一方,失败乃兵家常事的事实。等到孩子的确技能娴熟之后,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对阵了。
三是:一定要舍得让孩子接受挫折,抗挫能力多锻炼一定有提高
昨晚下五子棋,在爸爸没有让棋的情况下,第一局小宝就战胜了爸爸,自己还说“我不骄傲”。但此后,连着输了3局,小宝居然笑嘻嘻的称赞爸爸下的好,表示自己不放弃,终于连扳两局。和爸爸战了平手。
我们就很感慨,抗挫能力就是这样一次次的磨合,生生的锻炼出来的!
孩子从出生以来,其实一直不缺乏挫折。宝宝经历的每一个第一次就是很好的挫折体验;宝宝在和小伙伴一起相处时,是遇到挫折很多的时候;宝宝在家中被我们称赞惯了,到了集体中就是遇到挫折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帮助孩子,让孩子学会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而不是我们越俎代庖,更不是讽刺挖苦,故意打击孩子。
总之,作为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抗挫折教育,一定要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自然而然遇到的那些挫折,学会应对挫折,适当的时候,还要设置一些挫折来考验咱们的宝贝,最后,我们还不要忘记,给孩子每一次的“抗挫”成功,鼓鼓掌,多多赞赏;给孩子每一次面对挫折时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疏通的渠道,多多鼓励!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口号:“输了我也不气馁,输了我也开心”等等!相信我们的孩子都会是内心坚强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