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我跳舞吗?呵呵
今早出门前,我拿起两本小宝的科普绘本塞在了书包里。到了单位,我就把这两本书交给了一位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拿给孩子看吧。看看宝宝喜不喜欢。”同事问:“小宝不看了?”“他现在不看也行。”我话音未落,小宝立即哇哇大叫:“我的海底世界,那是我的书。。。。”妈妈我立即拉着小宝就走。然后自然是要解释、劝说一番。但小伙子坚持“妈妈,你也要问问我呀?”原来他很生气的原因就是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把书借给别人了!的确,妈妈是做错了,给他道谦。但他气了好一阵子,自己才好起来。“妈妈,我忘了刚才生气的事儿了。”
我还是很高兴宝宝可以自己捍卫自己的权利,并且自己调整情绪。而我,则要接受教训,认识到孩子应该有决定权,应该有了自己该享有的权利,我们要尊重他们,必然要尊重他们的这些权利。
一.
选择朋友的权利。
自从把小宝领进‘外面的世界’,妈妈我就不断的放眼四周,努力帮助孩子寻找伙伴。小时候,自然是几个大人抱着同龄的孩子们聚到一起,往那里一放,让孩子们互相认识,玩耍。那时候,孩子之间其实没有什么‘互动’和‘选择性’,都是各玩各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我还是一心想着给孩子找‘伙伴’,为他创造‘交际圈’。所以,我总是说,小宝,某某宝宝在楼下,咱们去找他玩吧。可小宝热情却不高。当妈妈我想当然的认为某某宝宝应该是小宝最喜欢的伙伴时,人家的好朋友名单里却没有他们。于是,我很纳闷,“为什么某某不是你的好朋友?”“他就不是我的好朋友。。。。”。
是呀,孩子大了,应该自由的选择好朋友了。妈妈我除了尊重,不能再强加自己的意愿了。
二.
支配自己的玩具和书的权利。
既然把书和玩具买来,交给了孩子,我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他愿不愿意拿出来和伙伴分享;愿不愿意送人;会不会好好保护他们;都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再送人或是拿去给别人看,我们也需要征求他的意见,获得她的许可。
三.
安排自己的时间的权利
只要孩子在家,我就习惯于一会让他玩这个,一会让他玩玩那个,如果孩子不配合,我就会生气。前面也看过几位专家写的文章,比如黄静洁写的《宝宝不会玩,谁之过?》和
鲁稚写的《让孩子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我才意识到,像我这样企图把孩子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毫无益处。只会让他越来越被动甚至逆反,不愿前进。那么,从3岁开始,让孩子开始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想玩什么就去玩什么,想发呆就发呆,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机会,场景和宽容。
四.
喜欢和不喜欢的权利
在青岛时,想给小宝买一个大海螺作纪念,我挑了两个,让他选一个,结果,孩子选了一个并拿在了手里。可我又感觉不如另一个好,就劝他,“还是选这个吧,这个多大形状多好呀。”“不,就我这个好,我就喜欢这个。”小宝拒绝了。
想想自己很好笑,既然让孩子选择喜欢的,可又不想接受孩子的选择。哎,孩子还是应该有喜欢和不喜欢这样东西的权利;也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辛辛苦苦做了饭,而孩子不喜欢吃就大发雷霆;自己准备好的衣服而孩子不喜欢穿,要自己选就嫌孩子不懂事。尊重他们的选择,是我们需要做的。
五.
叫不叫人的权利
走在校园里,同事们都会逗逗小宝,和他打打招呼,说说话。小宝呢,有时候很热情的见人就问好,跟在一旁的妈妈也会很有面子;可有时候他就故意的把头一扭:“我不叫。”这时候,妈妈我总有些尴尬,为此,我说过小宝几次,‘见人要有礼貌’。这一点,他很清楚。但做起来还是一阵一阵的。有同事劝我,不要强迫孩子,要是咱们大人遇到所有的人都始终热情的打招呼,也很累。何况小孩子呢。想想也是。后来看过豆爸写的一篇《孩子不爱打招呼》的文章之后,我更加释然了。随便吧,孩子应该有他喜欢的表达友好的方式。这不应当做‘面子’工程。
总之,孩子“自我意识”萌发的那一刻起,他已经再追求独立、自主了,他渴望和大人一样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能和大人一样自由的支配自己的东西,我们作为父母,不要再把他当做“小婴孩”,要尊重他的这些权利,也就是尊重了他的需要。这样,孩子将来才会有主见,有自尊,才会形成良好的人格。当然也不能完全把他当做“大人”,给他的“爱和自由”还是要有限度和原则的。再维护孩子自己的权利时,出现问题我们就要做好指导。不可无原则迁就,否则就成了‘溺爱’。
.............................................................................
记功簿:
1. 吃完晚饭后,主动帮助妈妈擦桌子。
2.
很细心体贴,尊敬老人。对姥姥说,“姥姥很辛苦,我要给你洗洗脚。”虽然光说不练,但有这份心就很难得了。睡前妈妈给捋捋鼻翼,小宝立即反过身来。“妈妈,我面对你,你就不用那么辛苦的够着我,给我弄鼻子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