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小宝终于等到了好朋友东东一起玩,两个小伙伴快乐的跑呀,闹呀,踢踢球,打打拳,亲热之后,两个人决定要“做饭”。老规矩,每个人都去捡地上的冬青落叶,然后一人占一个小区里的‘转凳’。小宝动作快些,先占了左边的,放下自己踩得‘材料’,又跑开去找别的东西。此时,东东回来了,一下子就把小宝放在凳子上的落叶全部推到地上,自己的放下了。坐在一旁看在眼里的我心里一紧,估计小宝回来要吵架了。东东妈妈也在责备他不该这么霸道。说着说着,小宝回来了,愣了一下,然后居然一句话没说,就把踩回来的东西放到了右边的转凳上。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My
God!太意外了。东东妈妈要求东东给小宝道歉,不该把他的东西都扔到地上,东东这么做了,小宝同学很轻松的回答:“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然后,自顾自的做起饭来。哈哈,以前绝不允许被欺负的小宝,今天变的宽容了,肯原谅别人,真是好样的!要知道,原谅他人,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孩子一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交朋友的能力和胸怀。看到孩子迈出了这一步,我真是很兴奋。
以前,两个小家伙都会为了抢一把椅子大打出手,最后弄得双双嚎啕大哭为止;更别说,一个人的东西被另一个人扫落在地,肯定会告状、大吼甚至动手。像今天小宝的这种处理方式,真是一次很大的进步。
首先,我归功于孩子越来越讲道理。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在慢慢变少;然后我归功于遇到了一本好书----布奇乐乐园7月刊《没关系,你不是故意的》。

这期的故事正是说的在三个好朋友间发生冲突,如何解决冲突的事情。在我和小宝一起阅读的时候,并没有感到孩子有特别的感慨。但实践证明,一本好书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真正做到了对行为的指导,让孩子明白事理,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仔细想想,看完之后,小宝弄撒了饭,他会说,“妈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踩到了姥姥的脚,小宝也会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和东东一起踢球,东东踢到了汽车下面,小宝就说:“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大。
同时,我也看到,3岁多的孩子已经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只要他们认可这个道理,不用大人多费唇舌,自己就可以约束自己,努力去做到。当然,孩子的问题是反复性很强的,今天他可以在与小伙伴的冲突中原谅别人,可能明天又不肯了,这时候,我们也不必恼怒,或责备孩子。我们要做的,就像布奇的妈妈一样,不要急着介入,先听听孩子的讲述。这个时候,倾听是最好的安慰,也是最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具体的体验比抽象的说理更能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
孩子间的冲突并不可怕,冲突是帮助孩子“去自我中心”的关键要素,让孩子能渐渐的学会与人相处,妥善处理问题,承担责任,更重要的是学会宽容和欣赏别人。利用好孩子间的冲突,让它起到教育作用才是我们大人应该做好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