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的来历
王布衣
文\摄

因地质运动形成的独特的漓江景观
漓江是桂林山水的典型代表,是桂林的灵魂。桂林漓江的诞生,是地质运动的产物。
大约在4亿年前,这片大地还沉睡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之中。后来,由于地球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这就是著名的“加里东”运动,桂林在这次地质运动中曾经一度露出水面,成为陆地,可是不久,由于陆地下沉,桂林也随之而慢慢下陷,沉入海底。
距今1亿5千万年的“三迭纪”时期,地球上又一次剧烈的造山运动____“印支运动”降临,把整个桂林乃至整个广西都掀了起来。
后来,经过大约距今2千万至7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形成了广西地区众多的高山和谷地。
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地壳时升时降,海水时进时退,漫长的历史演变,使桂林一带积累了许多由海水带来的沉淀物,这种含有钙质成分的沉淀物,不断集结,形成层状的石灰岩。桂林处在分布很广的石灰岩层厚而质纯槽谷平原之中,再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和雨水的溶蚀,独特的桂林景观发育形成。
于是,桂林山水诞生,漓江诞生了。
漓江全程的地质概貌,有三个典型的特征:一是漓江的上游的花岗岩地貌,二是漓江中上游与下游部分地段出现的砂页岩地貌,三是漓江中下游的石灰岩地貌。
分布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花岗岩石地貌,形成于加里东造山运动期,又受到燕山运动的影响,岩体为碱性花岗岩,与桂林资源县的花岗岩体属于同一岩基。花岗岩硬度很高,抗风化能力强,所以,猫儿山地区各个山岭山势挺拔,陡峭异常,满目皆是象刀砍斧削一般的悬崖峭壁。猫儿山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丰富,森林茂盛,水源充足,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它的植被覆盖面积大,岩石裸露的面积少,这等于给岩石穿上了抵抗风雨剥蚀的防护衣。
距猫儿山顶六公里左右的八角田铁杉林,是一条分水岭,一条小溪向北流去,流入龙胜境内,汇入柳江;另一条涓涓小溪从这向南流淌,便是被确认为漓江的源头,源头位置在北纬25°54′、东经110°27′、海拔1860米处。沿着源头一直往下走,开始比较平缓,走了约莫3公里,小溪的落差越来越大,坡度越来越陡,小溪也壮大起来,水流也变得丰满起来,甚至形成悬泉飞瀑,一路流泻,汇集各路山涧,不断壮大自己。
行至华江山的水埠村,可以断断续续看到一些南北走向的砂页岩,她们覆盖在花岗石上面,这一带的山形水势走向平缓。
到了山脚的华江乡,就全是砂页岩和板岩地区了,各路汇集水流冲击而成的山间小平原,河床中的卵石明显变小,一般在直径10厘米到15厘米之间。
从兴安到灵川,从灵川到桂林市区,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兴坪,便是人们熟知的“喀斯特”地貌了,由于水的溶蚀,这一段岩溶峰丛,
无山不水,无水不山,
无山不洞,无洞不奇,形成了象鼻山、叠彩山、伏波山、穿山、独秀峰、七星岩、芦笛岩等自然景观。
摘自《漓江》(中央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