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理状态 永远热情的意大利人
(2009-05-20 09:46:34)
标签:
意大利人心理状态中国人标语桑特拉奇巴塞罗那健康 |
健康的心理状态 永远热情的意大利人
笑镜(镜头外的一切都是扭曲的)
还记得三年之前央视名嘴黄健翔的激情解说么?三年过去了,桑特拉奇回山东了,当我看到青岛干掉长春后老爷子的激情庆祝时忽然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当下我不禁问自己,激情这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什么在中国如此吃不开呢?
有人说中国的温吞是一种长久的文化积淀,老百姓习惯了温水淡茶,突然看到公众人物在电视上表达个人情感,心理上会无法接受。中国人有这么闭塞么?难道平日里躬亲有理的大国小民蜕掉外衣后其实只是一块块的干松死肉么?为什么个性化在中国这么容易溺死呢?久而久之,我才发现标语化的中国其实只是停留在标语的字义阶段,百花齐放?怪异点的颜色早就被掐掉了,百家争鸣?给你争鸣的机会,却从未给你更大一块天空。
标语很多,但是从未做到。
看过很多华人女孩的行旅日记,她们的共识就是意大利是全世界失身几率最高的国家。意大利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激情和热情。
在那里,艳遇就像在中国的随地吐痰一样自然,只不过国人吐痰表现的是一种道德缺失,而意大利人表现的是火辣辣的热情。不压抑自己的感觉,不克制自己的冲动,这也许就是这个国家让人向往的原因。《午夜巴塞罗那》里的故事,看似不可思议,可我们扪心自问,难道就没有过想和陌生人谈话、交往、亲密的冲动么?在巴塞罗那,只有动作,没有想法,只有艺术,没有意识。
我想……机会已经流逝了,我以为……你的态度没有任何意义。如果爱,请上前来,如果艺术,无论好坏,请呈现出你的作品来。
在我看来,热情浪漫的意大利人的心理状况是最健康的。如果想要靠旅行至于心理忧郁,去意大利吧。
意大利和中国其实有很相似的地方,而这些相似的地方并不是靠马可波罗在七八百年前的旅行来传递的,这个威尼斯人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风土文化早已成型,而他的家乡也不是貌似空投的混杂文化。
相似也有差异,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隔膜吧。
中国人的热情不同于意大利人的热情。
中国人的热情更多的是基于礼仪,而意大利人的热情更多的是基于本能的冲动。
中国的人际网不同于意大利的关系网。
中国人重的是关系,意大利人重的是感觉,中国的同学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伙伴关系,都建立在不可言传的关联之上,虽然刻板却牢不可破;而意大利人在交朋友的初期就是靠感觉,他们的关系虽然亲密但不牢靠。
中国人的家庭和意大利人的家庭很相似。
众所周知,《教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描述意大利家庭的电影。意大利人的家庭比起中国,少了一些勾心斗角,也许是意大利的家族规模还不及中国的传统家庭,或许本身就是国人的性格问题,我们从古至今都是窝里斗的天下第一。
意大利美食和中国人的美食并驾齐驱。
在嘴巴享乐上,没有几个国家的国民能比这两个国家的人更幸运。中国人在吃上追求的是混合的味道和食物之间的层次关系,而意大利的美食就多了一些直白。
回到心理状态上,其实最近中国人的心理问题逐渐随着社会事件的爆发和升级凸显了出来,越来越多的街头亡命者,越来越多的自杀者,一所大学一个月三个自杀者,这不可谓不可怕。
我想如果中国人都能放下深埋在内心的阶级自卑感,热情的迎接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正确的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我们逐渐灰暗的国民心理,才会擦放出往日的光晕。
人生要有压力,可是释放压力需要找寻争取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