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DM杂志 在中国没法活

(2007-05-30 10:08:28)
DM杂志 在中国无法存活
文/笑镜
(谢绝转载)
 
    我很少跟别人提及我在某DM杂志社的一段工作经历,那是相当短暂的经历,不过于我却是相当重要的一笔财富,在那里我知道了,文化和商业是如何变成格格不入的,商人的急功近利让很容易让文化产业夭折,不过在这个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市场里,现实逼迫的商人不得不追求利益最大化。再说了,DM杂志这种媒介,我宁可把他归类于信息产业。
    抱持着文化梦的商人,很难成功,打文化幌子招摇过市的商家,有些龌龊,要知道,文化企业也好,企业文化也罢,都是企业发展到某个时间段自然而然发生的化学反应的产物,企业所具备的文化气息或者文化本质,就好像篝火燃烧时的光和热,当你需要热的时候,你不会在意那光,可是当暖流流彻你的身体的时候,蓦然抬头,你会发现,面前的篝火原来是如此的美丽。那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光比热更加美好,因为那光可以照亮更多迷茫的人。
    我工作的那段期间,干的主要是业务活,跑跑企业,捏造点企业文化,打造点文化企业,那是相当无趣的一段时光,当时的我内心就有一种感觉:DM杂志在中国的大地上没有生存的余地。
    企业的DM,是我能接收的一种形式,大润发等一干超市的DM投送,就深得我心,超市的主力消费群体妇女同志们更加喜欢这种形式,因为DM的即时性和针对性,让他们更加清楚的了解活动和折扣,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具有了计划性。DM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某些规模化的集散市场里,会有DM广告,比如说在山东省科技市场,就有一家相当成功的dm媒介;作为soho一族,dm对我来说就更加重要了,一些异地的展会,一些行业的动态,一些商品的信息,他们的针对性解决了我的一些需要,因为我有很多的潜在需求,但我不见得会去亲历亲为的做信息查询,当然有些时候,一些常规查询也是无的放矢的。
    网络化的DM,是我现在依赖的一种的信息渠道,毫不讳言的说,我所掌握的信息,很大一部分来自于dm广告,我可能不是一个消费者,但是我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收集者。
    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我给大家看一看我所订阅的dm目录:
    【1】书讯(有利于我掌握最新的题材和潮流动态)【2】招聘讯息(最近想重回职场)【3】宗教信息和党派信息(个人喜好)【4】n多商家的企业dm(主力,让我可以了解更多)……我订阅了太多的dm,这让我可以给很多行业写出不错的策划,让我可以在写文章的时候有很多跨领域联想和发散性的引喻。
    我曾工作的所谓的dm杂志,只是具备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他们像是饕餮鬼,想把所有的信息垄断,这样的杂志没有任何的针对性,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同样的失败,在济南不只发生过一起,只是潜在的利益蒙蔽了这些文化人的眼睛,金钱的驱使让他们变的不理智起来。
    DM杂志在中国很难活的原因,我还没有说清楚,中国是一个讲求人际关系的国家,圈子在这个国家,是具有魔力的一种存在,他可以让人们分享信息,获得信息,有了圈子,dm杂志这种媒介就失去了意义。要知道,中国人最喜欢的信息交流形式就是圈子内的口述言传,相互帮助,这样来说,dm就失去了发行覆盖面广的优势,一个圈子,人员众多,各种企业的信息都会自然的汇总起来,既然朋友帮朋友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增进关系,何必需要dm呢?
    我之所以依赖dm,只是因为我的人际关系相对闭塞,我是一个特例,比起圈子,我更需要安静。
 
    文化人,这三个字于我越来越刺耳,要知道,这年月,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越来越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