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追电视剧《人世间》的同时,读了梁晓声原著《人世间》,写了读后感,登在《阜宁日报》上。高松林老师微信予我鼓励,并让我再读读《平凡的世界》。
说来惭愧,很早就听说路遥《平凡的世界》,只是当时在职,总以工作忙为借口,错过了第一时间的阅读。现在退休了,有时间了,必须补上这一课。
翻开《平凡的世界》,一下子就进去了。一周时间,从头至尾,让我亲身感悟什么叫“手不释卷”。
对于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来说,一个个故事,一幕幕场景,都那么亲切。人物、文字,朴素到有时令我热泪盈眶。少平、少安、红梅、金波、润生、润叶、秀莲、晓霞……就像一株株长在贫瘠黄土高原的披碱草,就算被命运的大手严酷地连根拔起,换个角度,换个姿势,依然顽强的笑着活下去、旺起来。
就像少平,家境让他无可选择地接受在读高中时中午只能吃两个黑面膜、连一份最便宜的菜都买不起的事实。为了维护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尊严,少平和红梅都是等同学们都走了,才悄悄的去拿剩下的黑膜。
为了走出黄土地,少平提着一卷破烂行李,踏上了去黄原县城揽工的路。他蹲在路口,蹲在黑瘦破烂的揽工汉中间,接受城里包工头的挑拣;他在工地干最苦的活,出最大的力。即便如此,少平血液里流淌的不屈令人安慰。他在灵魂深处并未看低自己,他热爱自己苦难的生活,他要经历一段血与火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千辛万苦而酿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
从双水村、罐子村,我想到了自己当年插队的农村。1975年,带着在县欢送知青大会上表态发言时佩戴的大红花,带着县革委会主任和我握手时“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嘱托,我来到了益林公社新庄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在农村五年,我同男劳力一起出工干活,到镇上挑过大粪,到外乡上过河工,到荡里卖过萝卜、挖过柴根,庄稼人能吃的苦有幸都尝了。当一起下放的同学有的找关系应征入伍了,有的当上了代课老师,有的成了学大寨工作队成员,有的还被推荐上了大学时,我仍严寒酷暑每天依旧同社员们一起出工,一个人守着远在村口的“知青点”,狂风暴雨还有些害怕。煤油灯、几本书陪伴我度过了多少个黄昏夜晚。然而,我坚信,只有和命运抗争,才会有灿烂的明天。
是农村苦难的经历与成熟,使我战胜了在国企激烈的竞争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跨越;是农村的患难与共和农民善良的滋养,让我勇敢的娶了农村的姑娘,日后并让她享受到了副科级干部老婆农转非安排工作的待遇……
放下书本,回首楼外,春光明媚,鸟鸣、花香慢慢漾上楼来,掩盖了城市的喧嚣,也滤净了我的荣辱得失。
《平凡的世界》,让我看到了少平她们挫折与追求、痛苦与快乐、劳动与爱情的故事,也让我知道,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凡的背后都有激情澎湃。
读《平凡的世界》,难忘主人公孙少平的感悟:每本书里都有一个更辽阔的大世界,一个人只有对世界了解的更广大,对人生看的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