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茶紫烟
2013年1月11日下午,郑州市一家幼儿园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婚礼的主角是100多名孩子,婚礼有主婚人,孩子们穿着礼服互相承诺,小“新郎”要给小“新娘”戴戒指,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在婚礼现场见证。这样的“集体婚礼”对孩子成长好吗?该所幼儿园的园长说,“3至6岁的孩子中,不少进入“婚姻敏感期”,比如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也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就说要和对方“结婚”。这正是因势利导、给他们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
……
http://s9/mw690/56375072td34bbd7715c8&690
无论从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还是在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儿童3-6岁确实是孩子们的性意识和对性别认同的重要时期。简单话说你会发现孩子们从这个时段开始分男女厕所去了,开始对哪些衣服玩具用具是适合自己和不适合自己的有了区分。在这个时候家长老师强化一下这个性意识好不好?应该说很好。让孩子们从此开始知道自己是谁,并且爱上自己的性别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今社会很多女孩子男性化,男孩子女性化,尤其婚姻中男人女人角色混淆,大龄剩男剩女多,离婚率高,还有很多恐婚等,其实这些问题都跟对孩子从小的性别启蒙这个环节有扯不清的关系。但是,然而——
关注孩子的性别意识,或者园长所说帮助孩子们建立责任意识也好,还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比如男孩礼、比如团队游戏、比如让男孩女孩分别做一些手工等活动。为什么要举行隆重的集体婚礼?将孩子的事情全盘成人化,幼儿园干预,家长见证,究竟谁在玩?为谁玩?实话说个人觉得这是幼儿园的噱头,更是此类园长对心理学一知半解的具体表现。 有很多家长也积极参与其中,那么不妨我来猜一猜这些家长们的心理:
要么是这些家长在自己择偶进入婚姻时遭遇过挫折和一定的困难,要么是家长与家长之间很想建立关系,要么就是患得了本世纪的集体焦虑症,即在担心到若干年后会不会男女比例真的失调自己的孩子娶不到或嫁不出?要么就是家长们自己在玩,要么就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满足自己儿女双全的心理需求。如是这样,这种做法的真正初衷哪一个是真正从孩子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呢!
这种形式对孩子性启蒙的弊端究竟何在?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联想到旧时代的指腹为婚或者娃娃亲。可以说这种集体婚礼还不如当初的娃娃亲,因为那个时代有那样的环境和主流互动模式即主流需求,那个时代的娃娃们即使定过亲也不是从定亲之日起就开始所谓负责任。这个儿童婚礼无疑是将封建社会的沉渣变相呈现出来,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无端给孩子们的未来人生增添一道束缚他们的枷锁,无端在孩子简单的心理增加一些负担,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有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反而会严重制约和影响他们的心理成长。这么小的孩子就要在框架内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了,真的很悲剧不是吗?
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与成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成长到老。因此教育不可以过急不可以浮躁。想从小灌输婚姻观,特别是隆重灌输,还是很多成年人都理解不了的婚姻观,这简直有点扯淡。个人感觉这种做法有点偏激了。这会使‘婚姻观’这个美好的字眼成为这些孩子一生要背负的十字架。在孩子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还会经历性萌动的青春期等,那时又该是怎样一番情景?看到这篇新闻我真希望它只是一个笑话。这个园长显然学习过一些心理学,但也许还需要她和他们更多的学习和沉淀。能够关注这么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很多教育确实需要有一种魄力和敢于实践的探索精神,但绝不是冲动和噱头,尤其是拿这么多孩子一生的幸福做这种实验!关系到孩子一生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更多一些耐心和润物无声的做法会不会更好。
红茶紫烟原创文章, 谢绝各媒体复制转载!
联系我们:15510000278
北京红茶紫烟心理咨询所李老师/姜老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