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江西新余操场乡塘西村习氏祠堂(江西聂朋

标签:
习氏祠堂操场乡塘西村摩竭纹拐子纹忍冬纹楼檐柱础卷棚天花门簪镶 |
分类: 绮月流云 |
江西新余市分宜县操场乡塘西村习氏祠堂为双坡人字顶的清代祠堂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进,两侧筑有五滴水式叠落山墙,墙顶高于屋脊。祠堂包括门楼、前廊、三进厅堂。祠堂面阔12.35米,进深37.8米。大门坐向为119度,即坐西偏北29度。如果把前面的门楼包括在内,整个祠堂的通进深为50.3米。现在我们就该建筑的门楼、前廊、室内三进厅堂的情况一一进行剖析。
1、习氏祠堂的门楼
该门楼距离祠堂大门12.5米,它的坐向为79度,即坐西偏南11度。它与祠堂大门所朝方向不是一致的,两者相差40度。巧的是祠堂大门坐向的远方为山峰,而门楼坐向的远方为山谷,如此一来祠堂与门楼所对之物,一凸一凹,一阳一阴,以为阴阳平衡,化煞除害,这肯定是出于中国传统环境科学即风水理论方面的考虑。
门楼砖墙以“单丁斗子”砌法砌成。这种砌法先是平摆顺砌一道眠砖,然后再砌一道斗(陡)砖,斗砖采用侧砖丁砌和侧砖顺砌连环相接的砌法砌成,接下来又平摆顺砌一道眠砖,如此循环砌置,以至无穷。门楼分为正、背二面,背面黄砖裸露,可见砖缝。正面则两翼斜墙为裸墙,中间的主楼与南、北次楼则采用混水墙的做法,外表面有粉刷或贴面材料,以保护和装饰墙身。门楼中间开有长方形门洞,门框为青石质地,门框上面两个直角作了委角处理,门洞高3.6米,宽1.56米,厚0.63米。门楼主楼与南、北次楼在平面上的为一字形直墙,面阔8.1米。主楼与南、北次楼的楼檐之下,都以砖块仿制木质斗栱,叠涩出檐,即将檐头向外挑出一些。
该门楼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既有中轴对称,又打破了对称。它的主楼及南、北次楼显示了规整的中轴对称之势,虽然它的南次楼南侧砌有一面外撇的斜墙,但它的北次楼斜墙却不与南次楼的斜墙对称,它不直接砌斜墙,而是在北次楼北侧与斜墙之间砌了一道一米左右的直墙。由此打破了中轴对称的局面,表现了一定的自由。此外,尽管南侧斜墙被拆毁半截,但北侧斜墙却保存完整,斜墙墙帽外端的鹅头略有翘起,似有一丝飞动之意。
2、习氏祠堂前廊
该前廊面阔尺寸与房屋平齐,也是三开阔。而开间的划分是以两根檐柱来划分的。这里的檐柱也是有其独特风韵的,两根檐柱为粗壮的方形委角木柱,这种使用方形大木柱的现象在我们所调查的古建筑中仅此一例。出于对人的关怀,建造者将方形木柱体的四个直角作了委角处理,以缓和人体碰到柱角的撞击程度,或者使得偶然撞柱者的身体能顺着委角滑向柱外,以免受伤。既然柱子如此大气,柱础当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这种方形木柱下的柱础也是我们所见新余古建筑中最精美的,它为鼓盆形八角方座石柱础,柱础的础顶边缘有两圈乳钉纹,上圈乳钉纹中的乳钉数量少而且排列稀疏,下圈乳钉纹中的乳钉数量多而且排列紧密;础肚则鼓腹而出,以剔地雕法刻有非常流畅、优美而不失古朴的忍冬纹,础腰内缩如美人腰,使人想起“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础脚为八角形,它与方形底座为一块整石加工而成。
从前廊的天花来看,它以挑檐檩和檐柱来划分天花种类和天花的细微差别。挑檐檩外侧的天花为木条拼成的一排井口字纹天花;挑檐檩内侧为卷棚天花。而卷棚天花也可分为两部分,檐柱内侧的卷棚天花卷曲力度大,而且呈对称性地双边卷曲,就象船底棚、元宝脊的形状一样;檐柱外侧、挑檐檩内侧的卷棚天花虽然只是非对称性地单边卷曲,但卷曲幅度平缓而优雅。
前廊天花之下就是梁枋、梁架,在前廊的明间,骑门梁紧紧贴住,并打破了卷棚天花,卷棚天花的一根根弯曲的龙骨从骑门梁上端穿出。骑门梁正中雕有展开双翼的蝙蝠,两端的梁头各雕有一个摩竭纹,这里的摩竭纹各据一端,相向而对,鼻下卷须作了夸张处理,向前作“S”形伸展,并向下翻卷。摩竭是印度神话中的神物,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由于摩竭为河水之精,这里用它作纹饰,有防火防灾的辟邪之义。骑门梁两端的梁头之下,还有透雕回形拐子纹梁托,起了托起梁体和美化梁架的作用。
在骑门梁两侧,各设有一根与之水平垂直的挑尖梁。两根挑尖梁上,皆设置了满布植物卷草纹的柁墩,柁墩上端直接顶着卷棚天花的龙骨。而在檐柱外侧的挑尖梁梁下,有从柱头栌斗的斗口中伸出的垫板,紧贴着挑尖梁,垫板以剔地雕加线刻的手法雕有流畅的忍冬纹,卷曲翻滚,充满着动感。而在骑门梁两侧的两根的挑尖梁之下,各有一根与挑尖梁相隔近一米的挑尖随梁,梁体扁平,呈现出枋板的特征,挑尖随梁的两头则雕有瑞草纹。
除了明间的骑门梁外,左、右次间还设置了比骑门梁位置低了约1米的横梁,横梁上都装饰了雕有草龙拐子纹的透雕花板,纹饰中的龙头靠近檐柱,回首向外;龙身则全是缠枝花草纹,这是蔓草纹与龙形象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纹样。
朋友,如果你以平视的眼光而不是仰观的角度走近习氏祠堂,你最先看到的是前廊后的木板壁。而在明间的木板壁中,开有两扇镶板门(又称“框档门”、也叫“槟子门”),它由木料并接成框,中间镶以木板。镶板门门楣上有三枚门簪,门簪簪体为瓜棱形,八角形的簪托上雕有九片连缀在一起的叶边纹。虽然门扇是木质的,但它的门槛与门墩皆是青石所制,两者的边缘都刻有双钩的线脚,显得简洁而又整齐。
3、习氏祠堂室内三进房屋的结构与装饰
习氏祠堂内三进房屋的梁架采用的是“彻上明造”的手法,建筑室内不用天花板,整个梁栿屋架一览无余。它的结构很特殊,采用的是抬梁式与承重山墙相结合的构架。一般传统建筑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或者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山墙一般是不承重的,是靠山面的柱子和室内的柱子撑起屋架。而习氏祠堂为了扩大空间,中跨采用的是抬梁式,但它的两个山面皆以山墙承接檩木,撑起屋架。山墙中间还设置了一根从地面直达屋顶的柱子,紧紧倚在山墙内侧,以作为一种象征。这里的天井四面屋檐错落有致,就拿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的第一个天井来说吧,两进厅堂的屋檐位置更高,左右两厢的屋檐更低。
祠堂的第二进没有设置厢房,它前为天井,后为通向第三进的板门,两边砌有砖墙。这一进梁架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中跨位置设置了两个抬梁式的三角形屋架,这两个屋架不是按一般抬梁式结构那样,由下面的柱子抬起来的,而是横向设置了一根最为粗大的横梁来托起这两个屋架,这根横梁的梁体微微向上拱起,以作月梁之势,梁的两头直接搁在墙上。由于第二进墙体内收到厢房位置,使得这根最粗大的横梁有足够的跨度来横跨厅堂,落脚于墙上。这根大梁两端也设有梁托,梁托朝下的一面雕有四瓣花叶纹,花心刻有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涡纹。当然其他梁的梁托也雕有花纹,如雕龙梁托。
从祠堂保存来来的槅扇看,祠堂第三进天井四周的槅扇槅心为一马(码)三箭窗,这是一种直棂窗,上下各有三根横棂,中间设有五根横棂。这一进天井四周的房屋设有楼厢,楼厢栏干采用的是瓶式栏杆。这种栏杆的直棂,采用木料旋成外圆的瓶式,俗称西洋式栏杆。这种栏杆是清代使用的栏杆,明显地受了外国建筑影响之后出现的,由此可以判定习氏祠堂为清代建筑。此外,祠堂第三进的后檐墙,也是以“单丁斗子”砌法砌成。后檐墙两边各开有一个券顶边门,出了边门等于走出了这座祠堂。
[此文刊于2006年2月由江西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新余市文史资料专辑(第11辑)《凝固的乐章——新余古建筑实录》。]
http://s1/middle/5636cb19xab71078fdf60&690&690
http://s3/middle/5636cb19xab710780a0e2&690&690
http://s14/middle/5636cb19xab7107ae6b4d&690&690
http://s12/middle/5636cb19xab710734569b&690&690
http://s9/middle/5636cb19xab7107622208&690&690
http://s13/middle/5636cb19xab710725041c&690&690
http://s10/middle/5636cb19xab710715c479&690&690
http://s1/middle/5636cb19xab7107068e80&690&690
http://s9/middle/5636cb19xab7106f747e8&690&690
http://s8/middle/5636cb19xab710752cfe7&690&690
http://s4/middle/5636cb19xab71074393d3&690&690
http://s6/middle/5636cb19xab7106d8bac5&690&690
http://s2/middle/5636cb19xab7106c981b1&690&690
http://s14/middle/5636cb19xab71065ea80d&690&690
http://s5/middle/5636cb19xab7106aafac4&690&690
http://s8/middle/5636cb19xab7106ba3897&690&690
http://s16/middle/5636cb19xab71067d3eff&690&690
http://s5/middle/5636cb19xab71066df934&690&690
http://s7/middle/5636cb19xab71064f60f6&690&690
http://s7/middle/5636cb19xab71069bca36&69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