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来为高考买单

(2009-06-08 16:04:03)
标签:

教育

留学

sat考试

高考

日本

分类: 程甚么的随笔

    一年一度,牵动莘莘学子的高考再次来临。

    看到网络上关于作文题目的总结:

    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一首歌中唱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体裁不限。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

    北京和上海的作文题目很有代表性。

    打开李阳的博客,看到他如此评价高考:我的高考史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学子来说,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决定乾坤。虽然这样的评价也不尽然,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高考制度的弊端。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情商、学识能从高考中进行评价,想必所有人都不赞同。个人认为,高考仅仅是检验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水平,而且理解和创造力也无从得知,尤其语文类的题目都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就更不必说了。

    我上学的时候一直都在作文上得到老师的赞赏,很多同龄的孩子惧怕并厌烦作文,我却乐此不疲,认为作文是一种乐趣。不过写作能力其实跟个人的天赋有很大关系的。而有的孩子天生就对数字敏感,钻研数理化很是乐在其中。那么如何发挥个人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天份呢?看看国外的选拔制度吧!

    美国:高考像是智力竞赛

  美国不实行全国大学入学统考,但中学生申请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学业能力评估考试”(简称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简称ACT)。美国大学大多要求入学申请者提交这两种考试成绩。SAT考试成绩往往决定学生的选择范围,成绩拔尖的有希望读名牌大学。

 

  SAT考试一年举行7次,考试内容有数学和语文各三部分,时间3小时。值得一提的是,SAT考试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比如说有这样一道题:沙和海滩的关系与以下哪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似:猫和猫须;狗和骨头;树和森林;足球和曲棍球;衣服和鞋子。考查的是逻辑推理能力,像是智力题似的。因此,考场上常常会看见十二三岁的初中生在那里“小试牛刀”。

    日本:AO招生方式

  日本素有“考试地狱”之称。近年来,日本对高考方式进行了改革,其主要措施有:高校选拔学生的方式多样化;扩大推荐生招收规模;实行AO招生方式等。

  什么叫AO招生方式?尽管目前在日本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统一固定的形式,但由于其更加灵活务实而为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采用。首先,高校在考试的前一年11月以前与考生见面,向考生介绍学校以及考生准备报考的专业情况,同时,通过与考生的面谈以及对包括报考志愿理由在内的考生自我推荐书等个人资料的审查,评估考生的能力、素质以及对该专业的适合程序;其次,学生必须撰写小论文,对考生的理论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独创性、知识面等进行全面的考查;再次,学校还要进行面试,对考生的学习热情、判断力、知识面以及理解能力等进行考查。此外,对考生在高中期间参加小组学习、课外活动、学生会工作、志愿者活动及其兴趣爱好等情况的调查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澳大利亚:看重高中成绩

  澳大利亚10年前取消了会考制度(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改为以学生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避免了偶然性,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每门功课的成绩是根据其高中两年期末考试、课外作业、作文和演讲4项成绩评定的,学校选取学生成绩最好的4门课合成个人原始分。由于没有统一教材,也没有统考,各校的试题有易有难,因此,个人原始分的“含金量”不同。

  这种录取制度有4个特点:(1)不以一考定终生。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考试和作业,打消临时抱佛脚和碰运气的侥幸心理。(2)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机制。“全澳等级考试”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学校只有精选教材,精心教学,引进高质量师资,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各校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了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3)强调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为将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4)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健康的学习方式。

   

    我想这些发达国家既然科技发展值得借鉴,那么作为其科技发展的基础人才选拔方式更是值得参考。

    也许有人认为人家人少,中国人多,那么我认为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理解:

    如果高考是为了把更多的人拒之门外,那么就跟教育兴国的原则有所偏差;

    如果高考是为了大力发扬教育兴国,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升国民教育素养,那么高考就应该是宽松而普及的;

    如果高考是一朝定乾坤的独木桥,那么势必影响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仍然会占主导思想并直接影响教育行为;

    如果高考是为了倡导素质教育,那么一张试卷并说明不了问题;

    如果高考是为了选拔更优秀的人才,那么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以及屡见不鲜的犯罪、自杀等现象已然说明了这并不是合适的方法;

    如果高考是为了培养应试的书呆子,那么高考制度的改革就迫在眉睫……

   

    为了高考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犯罪。刚刚发生的罗彩霞事件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其实我们的主管部门以及教育机构都知道这些现象是不合理的,那么既然不合理,一边高喊素质教育一边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考核教师、学校的标尺,这样的矛盾谁来买单?

    学生?只是多了一些牺牲品而已!

    家长?只是希望孩子考个好大学!

    老师?只是拼命提高升学率而已!

    社会?学历是就业的敲门砖而已!

    小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教育我们说: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

    这么多大人明知犯错也迟迟不改,谁来为高考买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