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经过了2009春晚后可谓是一夜成名,迅速走入寻常百姓家。
仔细想想,历届春晚都会有一两首歌曲唱遍大江南北,而2009春晚没有催生流行歌曲而是制造了“小沈阳”现象,小沈阳本人成为低俗文化的先锋代表人物。此种现象可谓空前,也许绝后。
是什么成就了“小沈阳”现象?为什么小沈阳会遭到追捧和欢迎呢?“小沈阳”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先来看看“小沈阳”迅速走红所具备的特点:
1、男不男、女不女
这一点之所以被笔者认为是小沈阳走红最大特点,可以从被孟京辉恶搞为“超级畜生”(见孟京辉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冠军李宇春身上得到验证,越是不寻常就越受关注,同时也不乏品味低、见识短的追捧者,从这个现象也折射出了当代社会中国人的畸形审美情趣
2、“小丑”特质
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日益突出,又碰巧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之下,人们迫切需要“小丑”减压,这也是近年以来“减压”口号得到追捧的背景驱使。因为勉强可归纳到娱乐圈里,亦或可称之为“口红效应”
3、落入恶俗的大坑
回望近年网络蹿红的“明星”哪个不是靠“恶俗”成名?芙蓉姐姐、宝马MM、雅阁女……
近日,赵家班小沈阳全国演笑会在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这些低俗的演出所到之处受到热烈追捧。
其实春晚刚过对于小沈阳的恶搞还是存在一丝好感的,毕竟他一个人的恶俗赢来了观众的一笑了之。可是看来看去无非就是男扮女装、不伦不类、超级模仿、“为什么嚎!”看多了未免倒胃口。百度一下小沈阳全国巡演的网络评价,批判和愤怒不在少数,为什么呢?
演出节目过于低俗
搜索小沈阳的以往演出视频,节目档次过于低俗,扮相也十分恶搞。脱衣、红裤衩、红袜子、戴发卡、装恶心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表演实在是令人无法形容。
没有新意
小沈阳的表演没有什么创新之处,男扮女装、打情骂俏、黄色段子这些都是东北二人转的惯用手法,可以说他只是借春晚舞台和赵本山的名气受到关注而已。一个演员的节目没有创新就好像有形商品固守老旧产品一样不会得到长久发展。
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未免会腻歪,更何况本来就没有特点的小沈阳,仅凭一句“嚎”就能立足娱乐圈吗?
其实小沈阳本人也深知自己就是昙花一现,所以利用这个三分钟热度趁机巡演捞上一把再借机淡出群众的视野也算有自知之明。人们在对小沈阳的新鲜感过后,其先天文化素质低、社会阅历浅的不足必将使之划入肤浅和恶俗的范畴,这种快餐式的人物和现象最终一定是穷途末路,仅供人们茶余饭后调侃的谈资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