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如清风品白茶
(2013-04-09 09:19:45)穆如清风品白茶
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品茶是今天最具中国面貌的生活环节,然而缺环有三。一不讲求品茶的环境,二不讲求品茶的器皿,三不讲求茶叶的良莠,所以难成体统。春日品春茶,如何才能品到茶之真味,也须下点功夫。
穆如:白茶的审美
穆如:原名杨智深,香港著名茶学专家,著名编剧。现居北京,创办穆如茶制。提倡茶的生活美学,倡导国人以茶为伴的生活方式。强调环境、器皿与好茶,三者缺一不可。
茶也有美学,什么茶是好茶,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美,形美味美,当然最基础的是对身体健康有益,这是底线,今天我们主要说白茶的审美。
茶的味道美学有两个大方向,一个是醇厚的醇,一个是纯真的纯,两种是不一样的。醇厚的醇在这十年是比较主流的,它复杂、厚重、结构分明,层次非常细腻,以多取胜,丰富。另一个就是纯。
很多人好奇白茶,而白茶就不能那么复杂,特别简单,就是纯真的纯。你喝不出它的结构,它也不能有结构,不能喝出它的香气有幻变、有交织感,都不能。其实说白了就都是大自然的反应,一种就是很有艺术性的百花齐放,好的岩茶就是代表,它包有季节的变换。
在春天,大自然都是绿色的草、叶,花还没开。春天开的花都不香的,夏天开的花才香。到秋天结果,水果啊、坚果啊,到冬天基本叶都落了,剩下的是木材的味道。茶都能包罗这些香气。所以当你闻的时候,可能这一泡是很芬芳的花香为主,背景有很好的山水,可能到这一泡又转成果香,有枣啊,有栗子啊,或者是有水果,这个变成是夏秋之间的。喝到后面又比如会出现那种木材的香气,平时夏天闻不到,因为花香都掩盖住了,这就偏向冬天的感觉。或者再有一种很纯的草叶的味道,这又回到春天了。它有季节的流转。白茶可不是。你不能闻到任何明显的,不能清楚的表达这种香气,一表达就完了。
白茶是很难品鉴的。有的茶一闻就很明显的是花香,但是比方一到了白茶银针,它有一种淡淡的香气。而且好的白茶产区,基本上就算是白茶牡丹,也闻不到什么花香。差一点的产区,就会出花香。一出花香白茶就不值钱了,因为这不是它的美学。喝白茶就是为了那种别的茶比不了的真纯无比的感觉。它的香气就是一种感受,好像把所有香气综合在一起,再分辨不出来了。
比较粗浅的比喻就是李白和杜甫,诗也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李白的诗,句法、对仗看不出来;杜甫就很容易分析,哪个对哪个对得很巧妙,非常工整,结构、层次都很明显。可李白没有,就像说话一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好像谁都能说出来,就很普通,但好像别人也写不出来,里面好像没有什么句法,但内行知道这很难,模仿不出来。白茶有点像这个传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好像小孩儿都能写,但是千百年来谁都会有感觉。够简单,但是你写不出来。他不像杜甫起承转合很分明,都是结构性的东西。李白代表了一个大大的美学。在白茶里花香和果香就是累赘了,因为如果要比花香、果香,白茶比不过岩茶,它不是那个系统的。
从历史上来讲,因为中国茶最早还没出现蒸青的时候,大家就是把叶子摘下来晒干,后来发现晒干太简单,于是就蒸,到了明朝就发展为炒,炒之后又发展了很多工艺。最高峰就是岩茶,二十多道工序。白茶其实出现很晚,应该是在清末明初的时候才定型的,在六大茶里是最年轻的。
岩茶树立了一个高度,它把结构、内涵、变化各种复合性的东西做的无穷无尽。但是总会有人反对,是不是有点太多了?有人出来批评它是制作香,因为它的很多香气是通过做工来表达的很复杂。这个世界就是阴阳,因为有人反对,于是又找回了最原始的制茶方法,就是白茶。
白茶的特点就是晒青,日光萎凋,就太阳晒一会儿。因为这个东西中国琢磨了一千多年,原来的一些玫瑰花、菊花等植物晒一晒就能保存。日光萎凋虽然就是晒,但里面的讲究很多,不是普普通通的晒干,又掌握了很多细微的变化。所以说它就是把很浓墨重彩的东西变为最留白的。一个是大工笔,像岩茶,里面一花一草都画得很到位;白茶就有点像泼墨,是个大概的感觉,意境是有的,但是没有工笔的功底又泼不出来。这是一个大方向,于是白茶就很受欢迎。好像人突然听一听交响乐,是种不一样的感觉。所以白茶马上又称为一个大茶类。
在中国,其实黄茶、黑茶都不是主流。黑茶主要是外销的,用料都是边角料,营养丰富,做法也适合长途运输,在美感上就没那么讲究了,因为它主要是边疆的人用来维生的。黄茶是很小的一类茶,历来也不是一个重要的茶的做法。分茶类是解放以后的说法,是个创新的东西,历史上就是琢磨茶的做法,有出路就行了。
2006年全国都推广普洱茶,普洱是已知的历史可以压成茶饼。但白茶很没有造型,都是散的。但有人发现白茶也能蒸压。岩茶也有压成饼的,可是并不成功,跟普洱茶不能焙火是一样的,每个茶都有自己的死穴。白茶能蒸压,但是我看到的实物也是这两三年的东西,谁也不能说它以后会怎样。
卫鑫:让高贵更高贵
老白茶在民间由来已久,但自一块老白茶饼在国内一拍卖会上以18.8万元的高价成交后,老白茶的收藏价值开始“浮出水面”,老白茶收藏市场也开始逐渐升温,尤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最。而年份白茶则更为讲究,它讲究茶的原质和储存条件,使白茶如同年份葡萄酒一样高贵起来。
卫鑫:芬吉年份茶董事长,主要产品有年份红茶、年份白茶、年份黑茶、年份乌龙茶。多年来专注于老茶与年份茶的研究。
白茶新茶很美,年份白茶的味道则更是美好,所以我们愿意等待,让岁月来让高贵的白茶更高贵。
茶在储存的过程中有个变化,简单来说,包括酒也好,它们里面有个叫单宁的核心成分,可以说所有的回味都来自于单宁。单宁需要时间来让它变得更细腻,时间一长就会变得温和、细腻,带动整个滋味的变化。你看,只要时间一长茶都变红了,大的趋势就是绿变红,也有人叫红转,实际上就是它里面的叶绿素、茶叶素慢慢的转向别的,像胡萝卜素、花青素等等,所以它就慢慢的变红。水果一般都是偏暖色的,所以茶叶可以把整个生命的周期都反映出来,不像普通的树叶一落就枯了、死了,所以茶叶的精神就是能反映四季的变换和自然界的流转。
我们研究的年份茶包括白茶,白茶有个说法:“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太姥山是上天给人的一个仙草的田地,等于是说神仙把白茶种在了太姥山。现在福鼎地区有很大面积在种植白茶。
我们做的茶包括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四类,这四类茶是可以长期存放、存储的茶,叫做年份茶。另外绿茶、花茶、清香型乌龙,叫做年度茶。年度茶需要喝他的新鲜、清爽,所以要注意的是它的保鲜。
其实现在的茶人很辛苦的,很多人既要种茶,又要卖茶,还要讲茶,这有点难为他们,中国茶要发展,必须走出这个怪圈,让茶农的事情归茶农,专家的事情归专家,推广的事情由媒介专家来做。
为了中国茶的未来,我们一大批专家、学者集合在了一起,为中国茶把脉,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中国茶在世界上立起来,用我们多年积累的力量来成就中国的茶事业。
年份茶其实业内已经有不少企业和专家在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由于推广力度不大,使年份茶成了富裕阶层的才能品尝的奢侈品,而要做年份茶没有雄厚的实力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我们从提出这一规划的时候,就做好了承受巨大的代价与成本。
能让更多的人喝到年份茶,是我们的目标,每个茶成熟的时段不一样,取决于茶叶的底子和茶的做法。“老”是一个传统的说法。按道理来讲,“年份茶”是一个规范的说法,突出了信息的准确性。
年份茶要求非常高,包括它相关的知识和存储。对白茶而言,越老越好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讲到存储茶,需要通风、干燥、避光,但是如果说通风时过分的通风也不好,因为茶叶的香气和本身都有损伤,但不让它通风,也肯定不好。避光和干燥也如此。通风要合理,温度完全恒定也不对,要让茶叶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但不是剧烈的。
年份茶更多的概念是更好的,而没有最好的。我们要存茶,要建茶窖。我们正准备建立中国北方最大的茶窖。
存储茶叶适合在半地上半地下,适量通风,早晨给它开点窗户,晚上给它关上。我们企业总结了以句话:对年份产,包括白茶的保存,要像对待一个生命一样去保管它。它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只用一种方式处理它不行,还要有合适的度,存茶的专业性更高一点。但是不要迷信年份茶离了这环境不能放了,也不是。
我们也在建立茶叶的相关标准,主要是存放的标准。消费者买茶叶回家反而不会那么复杂,但商家一定要复杂,让消费者简单,这就是商业要做的事情。现在很多都是商家很简单,但是消费者很复杂。企业要在之前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解决掉,消费者买回家之后,只简单的喝就可以了,你不能让喝茶的人都变成专家,那样的话就没有人接受了。
我是把茶做的简单化,让它变得透明、清晰。商家一定要负责,把复杂的事解决,让消费者喝茶变得简单。
我们曾经进行过消费调查,所有的品类中,白茶很受欢迎。我们调查的群体都不是常喝茶的群体,对茶叶都没什么认知,我们展示了各种茶叶,大家喝完之后评价最高的就是白茶。但是白茶的卖相实际上是不好的,保存也是麻烦的,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但是它喝起来是很独特的。
茶这个东西复杂在,同一种茶,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心情下,喝起来都不一样。跟一起喝茶的人也有关系,跟茶龄也有关系。因为喝茶的时间长了,自己都会有变化,但是茶本身实际上也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