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要把研究中医药治疗原理上升到西医的程度,难度是极大的,但是你总该一步步前进吧?别的不说,就说中药的开药和配药,开药名称就不统一,拿到药店里有的就搞不清,譬如壁虎叫“天龙”,蜈蚣也有这个别名,难道统一名称也做不到吗?同一种中药就有不同的炮制方法,什么炙呀,炒呀,生呀,法呀等等,我们这些外行搞不清。但医生开的药方,到交款处打字就有变化,字头有的就没有了,这样到配药处会不会和先前医生开的一样呢?我们不懂。至于配药,我们这里三甲中医院,还是千年以前的老方法。配药师一天繁重的工作量,柜外排长队的求药人,难免一倒了之。尽管身手熟练,但每味药量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这还是小事,关键这些药对不对,少不少?曾经在病房里和同病房的家属闲聊,他原是医药公司退休的,说到有次配的中药拿到家,一看少了两味,其中最重要的“穿山甲”没有,后找到药店补回,我等外行如何能判别?上海龙华医院配药就正规,是由专业的生产厂供货。每袋药上有药名、重量、生产厂、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煎熬方法等,即使外行也可以对照药方检查。专业的生产厂能保证采药的质量。加工的规范是不言而喻的,难道这样的规范工作也是我们卫生管理部门难以做到的吗?
建国已经六十年了,提倡中西结合的医疗方针也始终没有变,国家投入想必也很多,为何这样一些显见的问题都没有改进?我们广大的病友是渴望中医药能有奇效,哪怕是西医治疗后,中医来调理恢复病人的体质,然而中西脱节,要病人自己去选择“链接”,那真是瞎子摸象了,摸到哪里就是哪里。治疗肿瘤的中成药也是有明确的成本,物价局为何不像西药那样定价呢?结果是经过小报忽悠后卖出来的价格恐怕是要翻一二个跟头,在本来就重病在身的病人头上雪上加霜。希望之门呀,何时能多给我们开一点?我们病友大家一起来呼吁,也许某个人大、政协代表一纸提案才能引起卫生部门管理高层的注意,把治疗肿瘤的中西医结合的工作再往前推一步,就像在治疗“萨斯”、“甲感”等世界疑难病方面,产生明显的疗效,为我们广大的癌症病人造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