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摩崖碑碣(二)-大观峰刻石

标签:
齐鲁名碑大观峰摩崖碑碣 |
分类: 齐鲁名碑 |
大观峰是泰山标志景观之一,面南巨大石壁上遍布题刻,洋洋大观,现存五十多处。最著名的要数唐玄宗李隆基的《纪泰山铭》,故此处又叫“唐摩崖”。
《纪泰山铭》刻石,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唐玄宗封禅泰山时亲撰亲书,高13.2米,宽5.3米,隶书,字口均贴金。
“登泰观海”刻石,刻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谢东山书,上方刻跋语摘自《孟子》。
“青壁丹崖” 刻石,年代与作者不详。
“置身霄汉”、“岩岩”刻石,“置身霄汉”刻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时任山东巡抚李树德题;“岩岩”刻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徐世光题。
“与国咸宁”、“体乾润物”刻石,刻于清乾隆十三年,白萨槎题。
“云峰”刻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书。
乾隆《夜宿岱顶》诗刻,在云峰二字下方,刻于乾隆十三年(1748)。
乾隆《恭颂皇祖勒崖云峰》诗刻,刻于乾隆十三年(1748)。
吴廷斌致祭刻石,刻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隶书,“光绪三十有三年岁次丁未夏四月,头品顶戴,山东布政使吴廷斌,二次奉命致祭泰山,礼成登绝顶观日出,游诸崖暨十八盘,访五大夫松。时正请帑兴修碧霞宫,因去夏亢旱,祷雨灵应,通省普沾,岁获丰稔,敬答神贶。复周历查工程,寓山三日。同观者,泰安知府、宗室玉构,署泰安县知县、金溪杨承泽,候补知府、太平苏戏爵,候补知县、钱塘陈庆善,献县白汉臣,泾县王拔萃。”

马乾元题名刻石,刻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明嘉靖庚申秋九月,南京太仆寺寺丞,京山马乾元登眺于此。”
“蹑云捧日”刻石,范鼎铉书。
“至哉坤元”刻石,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题刻,“康熙壬寅岁萧湘赵纶题”
梅启熙等题刻,“光绪三年三月二日入觐南旋,偕蜀东敖春仁、白下冯君佐、犹子文堉同登。是夕宿岱顶,次日登日观。南昌梅启熙小岩书。”此题刻在岱顶大观峰《纪泰山铭》西侧石壁上,刻于光绪三年(1871)。字面高100厘米,宽70厘米。题名5行,满行9字,字径8厘米,楷书。
“呼吸宇宙”、“尊崇”刻石,刻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7)。字面高150厘米,宽150厘米。“呼吸宇宙”4字竖列2行,字径60厘米,楷书。
“壁立万仞”题刻,知泰安州事仲言永书。
“弥高”题刻
“于山见泰岱之高。嘉庆二十一年二月望日,督河使者李逢亨谨识。” 刻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
“五岳之宗”刻石,年代不详,4字竖列1行,字径65厘米,隶书,鲁施昌、钱桧铣。“与国同安”刻石,楷书,无款,题刻年代不详。
黄钺题记,刻于清嘉庆甲戌年(1814)。
“顶庙清官”刻石,嘉靖辛酉年(1561)刻石,阳信县县丞任仟立。
“高孝本题名”刻石,刻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丙申九月望日,嘉兴高孝本大立,石门顾廉汝周,无锡华启昌子辅,吴江许运昌三英,周振业右序,龙藻汉荀,陈沂震狷亭,沂配艾山同游泰山,留宿庙下。五更登日观峰实出日而归。时大立侄端质,狷亭子士任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