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金山寺

标签:
金山寺 |
分类: 紫气梵音 |
在黑虎泉护城河北岸解放阁附近,白石泉东侧堤岸上镶嵌了一块“金山寺遗址”碑。高1.8米、宽1米,上面用隶书镌刻着“金山寺遗址”五个大字,下端浸在水中,下端右侧还有一个金山寺外观白描线刻图案。
据济南有关地方文献记载,金山寺原来坐落于护城河中的姜牯石上,原名“三皇庙”、“三元庙”,始建于元明,高仅一人有余。由于每年雨季,护城河涨水,都要被河水淹没几次,有戏文中“水漫金山”的意思,因此老百姓戏谑称其为“小金山寺”,1948年在解放济南战役中毁于战火。
2010年,在护城河通航工程中,姜牯石被移到河道北岸,并由济南市园林局刻立“金山寺遗址”碑,作为护城河中的一个新景点,增加了一些历史沉淀。
清末,济南府城墙东南隅魁星楼,护城河中的小庙为金山寺
来自德文明信片。旧说此处是“龙脉”入城的地方,最初在城墙上修了三间楼房存储武器,以备城防。清道光五年(1825)十月,改建为“魁星(主宰科举的神祇)楼”,俗称“角楼”。民国以后改建为西式平房,设为“气象测候所”,1948年秋,解放军从这里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守,进入城区,一举解放济南。1959-1986年,断断续续修建成为解放阁。
清末,魁星楼下,护城河中金山寺周围的生机景象,【德】卡尔•威斯摄
金山寺近景,转载自《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