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峪白云洞

标签:
丁家峪白云洞白云观 |
分类: 紫气梵音 |
曆城區西營鎮龍灣辦事處丁家峪村西有座青龍山,半山腰有座白雲洞,洞高约3米,宽约15米,深约15米,傳說洞内曾屡屡飘出白云而得名。曆城縣志中記載:“勾腳洞,在勾腳疃注,亦名白雲洞”(疃,tuǎn,村莊之意)。洞前原有座道观,名白云观,在“文革”时期被毁,当年的白云洞和白云观都是当地一景,於1985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至今遺址處尚存明嘉靖三十一年《重修白雲洞眾祖仙派記》、清康熙四年、雍正四年、光緒十三年重修碑記等殘碑四通。
白云观始建于元代,是一位名叫徐立仙的道士所創,传說有一天,他在道观中静坐,突然有一条大虫顺着云河之水从白云洞深处钻出來,徐立仙收留了大虫,从自己的饭食中分出一半给大虫吃,夜晚与大虫同住在洞里。後來大虫越长越大,徐道长喂不饱它了。有天大虫就把他给吃了。大虫吃了道长后,也跑走了。从此之后,白云观便没有人照看,渐渐衰败了。後来,白云观先后被改为寺院、尼姑庵,最后又恢复为白云观,并在明清两代多次被重修,直到“文革”时才彻底被毁。白云观未毁之前,白云洞是白云观的后殿,被住在此处的道士隔成了两大间屋,四周墙壁上绘有“二十四孝图”,殿内还供有元始天尊塑像。
白雲洞有株仙柏,长在一块高高的巨石之上,它倆相依相生已有上千年,傳說早年曾经落过凤凰,因此成为仙柏,得以长生。巨石上还有王灵官庙残垣,已于早些年被毁,根據《重修白雲洞記》碑文記載,該庙始建於清康熙四年。
在白云洞西南的山崖下,还眼泉子,名叫雪花泉,泉水从山崖缝隙中渗透出来,流入下面的泉池里。此泉之所以名为雪花泉,是因为有泉水渗出的崖壁因长年浸蚀,生出了片片碳酸钙堆积,就像附在崖壁上的一层层雪花,因而得名。白雲洞內還有個滴水泉,是新整修的,聚水滴而成潭,两潭澄澈见底,是2011年8月濟南市名泉保護辦公室泉水普查是新收錄進的,2013年濟南市人民政府新命名為“白雲泉”。
近年来,文化產業建设風生水起,有位资金实力雄厚的老板于2005年開始重修白云洞,至今已修建了四座仿古式建筑。其中两座正殿,巍峨壮观,新塑了三清神像,形成了白云洞的新景观,并充溢着道家文化的氛围与气韵。